農漁特產

        


牡蠣---俗稱『蚵仔』
牡蠣---俗稱『蚵仔』

 烈嶼的牡蠣養殖

蚵民正在清洗剛採收的海蚵

    一盤美味的蚵仔煎、『蚵嗲』、一碗蚵仔麵線喚起多少異鄉遊子對家鄉的想念,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於土地貧脊的金門而言,海提供了最佳的蛋白質來源,尤其是廣布於潮間帶的牡囑,金門先民對牡螞的利用可追朔六千多年前。國內考古學家陳仲玉教授調查發現金門東半島的金龜山及埔邊二處貝塚遺址,貝塚中有大量牡蠣殼,顯見六千多年前,金門先民就依海維生。隔壁的阿媽忙著剝殼
    牡蠣肉質甜美、富營養,遂有「海牛乳seamilk」的美譽,牡蠣也是我國著名而重要的食用經濟性貝類。金門地區牡蠣養殖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傳沿至今,金門仍以特殊的地理環境、養蚵餌料豐富及無工業污染的良質條件,成為養殖牡蠣的最佳區域。
金門牡蠣養殖的方法有石條式、插篊式、平掛式與垂下式等四種。

top

石條式牡蠣養殖
石條式牡蠣養殖

 

 

 

在埔頭海邊剝取海蚵的婦人
在埔頭海邊剝取海蚵的婦人

壹 、石條式牡蠣養殖

    金門地區最傳統的牡蠣養殖方法,就是石條式牡螞養殖。
養殖方式:將石條斜靠或植於養殖場內,在立夏時分,把蚵苗附著於蚵石上,幼蚵因攝食水中天然藻類而自然成長。
分布地區:上林、黃埔、雙口等沙泥底的潮間帶。
石條式牡矚養殖(簡稱蠣石或蚵石)已有二、三百年之養殖歷史,養殖過程(以上林為例),分述如下:
1、倒石:農曆三月間,將收成之蚵石倒置於蚵場泥中,藉海水沖刷污漬,以增加蚵苗之附著率。


石條式牡蠣養殖的車石過程2、車石:清明、穀雨時節,將置於蚵場中之蚵石疊成二十塊一隴,以方便採苗,蚵苗期分為立夏苗、秋苗二期。


石條式牡蠣養殖的豎石過程3、豎石:於農曆六、七月,將有苗之蚵石分開插植生長。


4、收成(擎蚵):養殖四個月後,約在農曆九、十月開即可陸續採收至翌年二至三月。

top

插篊式牡蠣養殖
插篊式牡蠣養殖

貳、插篊式牡蠣養殖

為了增加單位面積的牡蠣養殖產量,金門水試所於民國65年間,引進台灣的插篊式牡蠣養殖技術。
養殖方式:以刺竹、麻竹頭插植在潮間帶的海灘上,讓蚵苗自行附著;因竹子不耐使用,於民國73、74年間,改採塑膠蚵枝,因不需在蚵枝上使用上林一帶是烈嶼地區的最大蚵田母殼,頗受蚵民喜愛,至民國89年止,全金門塑膠蚵枝已達100萬枝。
分布地區:上林、西口等地的泥沙底潮間帶。

 

top

平掛式牡蠣養殖
平掛式牡蠣養殖

平掛式牡蠣養殖

民國77年,金門水試所為調節夏季蚵的產量,減少人力耗費及節省養殖空間,改採用樹木、尼龍繩等的平掛式牡蠣養殖方法。
平掛式牡蠣養殖
養殖方式:每公頃設100個養蚵架,每架面積為30x3公尺,蚵串橫掛於棚架之間,蚵串長約3公尺,附著有18∼20個母殼,總計每公頃的掩殖區,可掛養蚵11,000串。
養殖分布:烈嶼(上林)等的沙泥底潮間帶。

 

top

 

深水垂下式牡蠣養殖
深水垂下式牡蠣養殖

肆 、深水垂下式牡蠣養殖

    深水垂下式牡蠣養殖方法,開始在86年4月起開始辦理,推廣12組每組1000串,計12,000串,87年推廣10組,計10000串。
養殖地點為烈嶼束崗等海域,低潮深度可達10公尺左右。深水垂下式牡蠣養殖
深水垂下式牡勵係以竹架為棚架,使用保力龍或其它浮具為浮材,使固定於海面。必須有船筏才能作業,不過因為其牡蠣為垂直排列故其生產量大於其他的養殖方式。

 

top

趕在日落前採收海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