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七股瀉湖擁有豐富的生態,也深深影響當地人們的生活,一望無際的蚵架就是很多漁民依靠維生的養蚵場,蚵架也為瀉湖營造了像是珊瑚礁的生態環境,提供很多生物的生活空間,同時蚵仔也為潟湖作了良好的代謝作用,讓水質能清淨循環,數百年來潟湖和蚵架相輔相成,成為非常獨特的地區漁業文化。但因時代變遷,經營型態因為傳統農漁產業的長期蕭條,而逐漸走向休閒農漁產業的經營。養蚵,是七股潟湖地區主要且特殊的沿海景觀之一,也面臨到相同的挑戰。如此特殊的漁業型態,從傳統走到現在,養蚵人家不但在七股的發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自我的成長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微妙的改變,值得我們去挖掘與探討,讓它們能一一浮出水面!如何在面對經濟成長的壓力之下,結合觀光及遊憩,重新建立當地居民對鄉土及村鄰彼此間的感情,同時兼顧新生代的就業問題,這將是未來最重要的一件事。
由頂頭額、網仔寮、青山港三個沙洲阻隔外海包圍而成的七股潟湖,當地人稱之為「內海仔」,它具有防洪、保護的功能,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的大漁場,到處的蚵棚與定置漁網。退潮時,湖面露出一排排蚵棚,漁民們坐著竹筏在內海作業形成當地的獨特風光!

 

地理位置
一、 七股的由來:
七股現地原本是台江內海的一部份,因地形的改變,逐漸形成陸地。據傳三
百多年前,由福建來台的居民七人,一同墾殖漁塭,名為「七股塭」,故「七股」原意是指七人合股,而後沿稱七股。歷經數百年的辛苦經營,七股成為一處豐腴的農漁鹽鄉。
二、 七股潟湖:

位於台南縣七股鄉龍山村、西寮村以西,七股溪以北,將軍溪以南圍繞外側的沙洲由南而北依序是頂頭額汕、網子寮汕及青山港汕,面積超過一千六百公頃,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潟湖,七股漁民稱為「內海仔」。七股潟湖不但是臺灣最珍貴的潟湖,有臺灣的馬爾地夫之稱,不僅是台江內海的最後遺址,而且擁有豐富的自然及生態資源。

七股潟湖地區有著世界聞名、全球最大的黑面琵鷺棲息地,是個極佳的自然生態教室,像是沙洲、鷺鷥林與紅樹林,是非常特殊且珍貴的自然生態景觀,不但對於生態循環有著過濾與沈澱的作用,對於發展觀光遊憩事業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自然資源。正因為擁有大自然的瑰寶,因此提供了沿海養殖業最佳的生長環境,例如插蚵仔,一個絕佳的場所,也因此七股的養殖漁業才會如此發達而著名,鹽田、魚塭、及蚵架成了七股地區特殊的人文景觀。在潟湖中,成排的蚵架將湖面劃出整齊的水道,形成壯觀的景象。

 

 

==Top==

潟湖簡介
一、潟湖的形成:


河流從上游帶著泥沙流向海洋,到了河口,地勢變得平緩,泥沙開始淤積。
泥沙受到沿岸海流的影響,順著海岸開始堆積,形成的這片沙地稱為濱外沙洲,濱外沙洲與陸地之間圍成的水域,就叫做潟湖,潟湖不是固定的,面積和位置都有可能改變。

二、潟湖的功用:

(一)潟湖是天然的魚塭:
漁民可以在潟湖中插蚵仔、施放定置網,養殖文蛤、漁產等。

(二)供良好的水質:
潟湖能提供的海水給臨近的魚塭使用,並濾化魚塭所排放出來的池水,使得七股地區成為台灣海水魚類繁殖的重要地方,至少有二百種以上的魚蝦貝類、三十種以上的螃蟹。
 
(三)潟湖像是自然的大魚網:
漲潮的時候像張魚網,讓魚蝦游入,潮退像收網 把魚蝦留在網子內 而漁民就設下定置網,讓魚蝦進得來出不去。

(四)豐富的生態環境:
潟湖的水底以細沙為主,湖底有超過一百多種的貝類,退潮時刻,泥灘地上可以發現豐富的各種小生命,包括招潮蟹、彈塗魚、和尚蟹等等多采多姿的生物。

(五)保護海岸的功能:
由於外面有沙洲的阻擋,可防止颱風暴潮侵蝕沖刷海岸。 

(六)具有防止洪水的功能:
和潟湖相關的河流如三股溪、七股溪、篤加溪等,因有潟湖可宣洩區域排水,因而很少發生水災。 

資料來源: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conserv1040.htm

 

 

==Top==

七股風光
一、介紹紅樹林

七股潟湖是一個半封閉型態的沙洲潟湖,面積約9.6平方公里,周遭為紅樹林、鹽田以及各式各樣的養殖漁塭所圍繞。因為有河川沖刷下來的營養鹽物質大量堆積,使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成為海洋幼生期生物最佳的生息地。我們可以看到的各種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都極為豐富。除了到處可見的牡蠣棚架外,還有漁民順著潮水往來放置俗稱袋袋網的定置型漁網。由於漁獲量豐富,早已成為台灣西南沿海重要的魚介貝類養殖與漁獲中心。在潟湖外圍的沙洲上,由木麻黃所形成的防風林裡,則住滿了鷺鷥及夜鷺,沿岸也有許多重要野生動物與紅樹林保育地。
一、介紹紅樹林
(一)紅樹林中文名稱由來是源於紅樹科植物,因其木材呈紅色,樹皮可以提煉出丹寧做為紅色染料,因此稱「紅樹」。
(二)紅樹林之重要性
  長久以來紅樹林濕地沼澤,一直被認為是蚊吶叢生的地方,因此以往對於濕地總是盡其可能地開發使用。然而近幾年大家注意到紅樹林在生態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改變了對於紅樹林的錯誤看法,開始重視有關紅樹林之生態保育。我們可以將紅樹林之功能分成以下幾點:
(一)生態功能
紅樹林沼澤區有來自上游及海洋所帶來的各種無機鹽及有機養分。這些有機養分可以藉著潮水的漲退,養活許多浮游生物,成為鳥類、魚、蝦、貝類等等動物的食物,構成完整的食物網。因此紅樹林不僅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及棲息場所,也維持海岸河口生態,更是保護了候鳥及珍貴稀有動物的棲息地。
(二)環境保護功能
紅樹林不僅可以攔截泥沙擴大灘地,也可保護海灣不受颱風大浪直接襲擊,有保護海岸的功能。而落葉又可提供魚類免費的食物,具有環境保護及經濟效能。同時紅樹林濕地區,也是各種有毒物質的過濾器及營養貯存庫,是大自然最佳之濾水系統,紅樹林植物提供土壤有機物的主要來源,因此一旦紅樹林遭到砍除,濱海濕地土壤將會回復極度鹽化,會影響整個生態系之平衡。
(三)學術教育功能
紅樹林沼澤區本身也是最佳的自然環境教育場所,透過學習活動可以讓人們觀察到大自然的奧秘,讓大家親近熱愛自然,學習保護環境之能力,對於學術研究上具有重要之意義。
(四)經濟功能
紅樹林具有多種經濟用途,其樹皮可以作為染料,木材可以建築或是作木炭。除此之外,紅樹林沼澤區是最佳之棲息與覓食場所。而紅樹林也可規劃為觀光遊憩地,變成是最好的觀光資源,可以為地方帶來觀光財富。


資料來源:陳瑞賓
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conserv1121.htm
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conserv1038.htm

二、介紹黑面琵鷺

中文名字:黑面琵鷺、撓杯(台語)、黑臉琵鷺、掃鵝、飯匙鵝
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分類:CICONIIFOMES 鸛鷺目 Threskiornithidae朱鷺科
特徵:身長75-80公分,喙長14.5~19.3公分,翼長32.9~37.6公分,尾長100~122公分 大型涉禽,外型似鷺鷥,長長的腳、脖子、喙、額、眼前、兩腮之裸露部 份為黑色,腳亦為黑色,夏天羽毛全身大致為白色,後頭之髮束狀飾羽及胸部飾羽為黃色;冬天羽毛,飾羽變短,全身皆為白色;未成熟的亞成鳥無明顯的飾羽( 繁殖羽即夏羽 )亞成鳥羽色似成鳥之冬羽,初級飛羽外緣黑色;扁平的喙似橢圓形像梳子齒密的古代梳理頭髮用具-篦,所以又叫黑面篦鷺,日名即源於此,英文俗名黑臉湯匙匙嘴,獨特的琵嘴喜歡在淺水中左右擺動,覓食方式像 拖地。
習性:習慣在岩壁上築巢,一個巢通常有4-6個蛋。警界心很強,常出現在沼澤、河口。
每年九月底開始,黑面琵鷺就會分批從北方陸續來到曾文溪口的海埔新生地,準備渡過一個漫長的冬天,剛抵達的時候,白天裡大部分的時間成群並排的停棲在溪口休息睡覺,隨著潮水的漲落,牠們也會換一個比較安全舒適的休息位置。
和其他朱鷺科水鳥一樣,黑面琵鷺通常是在黃昏才開始一天的覓食活動,在白天看到牠們總是在休息、睡覺。
隔年的二月起,黑面琵鷺也開始會在白天覓食,這應該是為了返回北方的長途旅行,預先的體力儲備。
由於受到長嘴的限制,黑面琵鷺只能整理自己身上以及翅膀附近的羽毛,至於頭部、頸部,得靠同伴相互的理毛才能夠弄得更為清潔。牠們常常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趁著漲潮的海水洗澡,然後聚在一起不斷的伸展及振動雙翅,這樣,可以使得身上的羽毛乾燥得更快一些。
在飽餐一頓以後,黑面琵鷺也常會相互的嬉戲,最常見的就是銜咬著堤岸邊植物的莖葉互相拉扯。研究發現琵鷺這類的鳥類,常有這種咬著植物追逐玩耍的習性,這也是牠們相互認識和熟悉的重要過程之一,這個時候牠們就會用那張註冊商標的大嘴巴彼此爭吵一番了。

 

資料來源:http://spoon.ss6es.tnc.edu.tw/message/to-k33.htm

 

養蚵歷史
中國養殖牡蠣可能已經有 2,000 年歷史:

(一)據羅馬帝國時代記載說,在西方開始牡蠣人工採苗著床以前,中國人已經掌握牡蠣的養殖技術。

(二)我國古籍中的記載,北宋時梅堯臣( 1002 ∼ 1060 年)食蚝詩:「亦復
有沺民,並海施竹牢,採掇種其間,沖激恣風濤,鹼鹵日興滋,蕃息依江臬。」時間距離今日已近千年,當時已經有專業養殖漁民,在海中以竹子採附牡蠣苗養殖。

(三)宋朝之時已經知道移植牡蠣來保護橋的基柱,其中已經涉及到牡蠣的採
苗、移植、生長、繁殖等整個牡蠣的養殖過程。

(四)明代以後,大陸沿海地區牡蠣養殖十分普遍、石塊法、插竹法養殖均有,因此有比較多的記載文獻,對於養殖技術已經十分完備。不論生長季節變化,播苗養殖地點的選擇,養殖環境、天候都列入養蚵的考慮因素,以達到最佳養殖結果,數百年前已有如此進步的養殖技術,令人欽佩。

(五)相傳三百多年前,蚵仔的養殖即從中國傳入鹿港,鹿港為台灣插竹養蚵的發源地,至今台灣蚵仔主要產區仍集中於西南部沿海一帶。

(六)七股地方養蚵的方式可分以下三種:
 
1.竹筏式(浮棚仔):其養殖在水最深的地方,生長最快,但口感較差(1970 引進)

2.垂下式(站棚仔):其養殖在次深水及潮溝的地方,生長速度雖慢但,口感較佳。(1960開始)

3.平掛式(倒棚仔):多搭設在水深1公尺左右的潮溝裡面,蚵串橫掛在蚵架上,僅兩站固定,北種蚵因日照時間最長,口感最佳,唯生長速度最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