崁子腳地名的由來


前言
   清朝先民來台,將地形高低相差很大的地方或是河岸、溪谷中突起的山崖或台階稱為崁,因此,崁的下方常稱作崁下崁腳,而崁的上方則稱崁上崁頭,也有人將崁整個地形的開頭稱作崁仔頭,結束處就稱崁仔腳,全台灣很多地方都有崁的名稱,崁頂、崁腳、崁頭、南崁、崁下、第一崁、第二崁等,而我們研究中飯店廟所在位址其實是在地圖上的崁腳,而崁腳位於崁子腳庄。

 

三市搶奪一地名—崁仔腳
  崁子腳本稱崁仔腳,是桃園縣境內的茄苳溪以西到內壢之間許多散村的總稱。由於西側面臨中壢台地面處,斷層線所經,邊崖地形明顯,我們從現在行政區域上屬於中壢台地的內壢國小,行經現在的省道或稱縱貫線、中華路,往桃園市方向的崁子腳這個地方走去,一路上的地勢是不斷向下的,而走往現在的漁管處,還可以看到「崁子腳橋」這四個字。
根據黃河源在民國八十五年所作的田野調查,崁子腳本來是南北往來行旅的重要歇點,清朝「大官道」經過此地,而經八德往大漢溪的「內港道」也由此地分途,所以鴻撫宮所在的崁子腳在過往的時候,是相當繁榮而且香火鼎盛的。民國九年行政區重劃後,以內壢斷層線及縱貫路為界,分為三區;中壢地區分到現在稱為內壢里的內壢火車站一帶,八德分到路南一段稱崁腳的茄苳里與高明里,桃園則分到最大一塊稱崁子腳,包含了龍山里和龍岡里。現在除了居住在鴻撫宮附近的老一輩還會說自己是住在崁仔腳的飯店內之外,已經很少人提起崁仔腳這個地名了(黃河源,民85)


崁子腳橋

內壢火車站

內壢火車站與崁子腳驛

  日據初年鐵路增站,在桃園和中壢之間的崁子腳設站,後來,因為崁子腳地勢比較低,有時候火車會爬不上崁子頭,也就是中壢台地的上坡,於是,車站移到現在的地址,但是仍以崁仔腳為名,是因為當時崁仔腳的鴻撫宮周圍已有市街雛形,而崁仔頭,也就是現在內壢的地方,卻是設站後才逐漸發達(邱台山,民87)。民國九年,崁仔腳改為崁子腳。直到光復初年,只有站前一列短街而已,外圍都是農村的型態。民國42年,火車站才正名為內壢。現今的內壢火車站,在明治三十五年的時候,稱作崁仔腳驛,而大正九年時,改稱崁子腳驛,光復後大約民國四十二年以後才改稱為內壢火車站。內壢火車站之所以沒有以自己的庄名為站名的原因,是因為崁子腳比較早開發,於是本來設在內壢的火車站就以崁子腳為站名,這樣的命名是以附近比較熱鬧的街市或是庄名而來,從現在的發展狀況來說,內壢確實比崁子腳熱鬧多了(整理﹕佳梅)

 

參考文獻
邱台山(民87)。中壢市地理誌—聚落篇。未出版。
黃河源(民85)。三市搶奪一地名—崁子腳。人與地學訊,40,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