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話內壢

前言

  我們崁腳行者是來自桃園縣內壢國小一群涵蓋四、五與六年級的學生,我們所在的內壢,位於桃園縣中壢市,屬於中壢台地的一部份,距離市中心大約有4公里的位置。日據之前,約光緒五年(1879年)的時候,內壢地區在行政區上屬於淡水廳桃澗堡,就是現在的桃園所管轄,日據後(1895年)則屬新竹州中壢街所管轄。
內壢地區最早的廟宇-鴻撫宮,俗稱飯店廟(關於飯店廟的名稱由來,請看「飯店廟名」),本來是一個南來北往行旅的官道旁重要歇腳點,鴻撫宮附近聚落的位置正當中壢台地與桃園台地交接之處的崁崖底下,故稱之為「崁仔腳」,鴻撫宮一直是屬於桃園的行政區之內。可是許多人誤以為內壢就是「崁仔腳」,但是實際上,內壢屬於中壢市,崁仔腳位於桃園市,那為什麼會弄混兩地地名呢?這跟內壢火車站有很大的關係喔﹗

內壢火車站與崁子腳驛

  日據大正九年(1920年)日人將崁仔腳的庄名改為崁子腳庄。之前清廷在台灣所建的淡新鐵路原本不打算在桃園、中壢之間設置驛站,因為清朝時期,桃園地區常常有閩南與客家籍的族群械鬥問題,但是日據以後,兩籍居民的械鬥問題逐漸緩和,生活安定之後,此地區人口開始增加,地方也漸漸繁榮,為了適應地方發展的需要,於是於1901年增設了崁仔腳站。但是當時崁子腳車站是設在崖下,靠站後再啟動的火車往往無力爬上高低相差很大的崁地形,於是,大正七年(1918年)便將火車站遷移到內壢和埔頂相交處的崁仔頭,但是火車站的站名仍稱為崁子腳,沿用崁子腳站名是因為當時鴻撫宮所在的聚落是比較早開發,而且往來行旅常常要經過的地方,因此是一個比較繁華的區域,而當時內壢並不熱鬧,而內壢的發展是等到火車站遷移到這邊來的時候,才開始漸漸發展的,所以大家常常誤以為內壢就是崁子腳,其實是錯的喔﹗光復後大約民國四十二年以後崁子腳驛站才改稱為內壢火車站,從此地名與站名才變成一致。
1940年代內壢地區仍是一典型之農村聚落,後來1979年因縱貫路拓寬,內壢火車站遷移至現址。內壢原本是產茶地帶,旱田多於水田,1928年桃園大圳竣工後,日人在中壢推展種蔗,並在內壢設立糖廠(其址就是現在的遠東紡織廠地),後來因種植蔗田的條件不宜而失敗,而車站附近因交通方便,遂有小街坊出現。

內壢火車站
遠東紡織場

內壢火車站

遠東紡織場

物換星移

至1949-1960年間桃園縣最具規模的三家紡織廠-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雍興公司台灣紡織廠、穩好印染廠相繼於內壢地區成立,吸引了四周農村的人口,當時除了中壢地區以外,還有許多工人由楊梅、湖口、平鎮等地搭火車至內壢上班,接著四十年代及五十年代大量眷村如篤行五村、自立新村、居廣一村,在縱貫鐵路南面相繼興建完成,加速人口的增加。
1973年中壢工業區的開發,讓內壢成為桃縣重要的工業中心,人口更大量之增加,新增的人口主要以勞工為主。1970年代中山高速公路的完成在中壢工業區設置交流道,因交通的便利,更帶動了內壢地區的繁榮,內壢也成為桃園市與中壢市間重要之衛星城市。2002年12月家樂福購物中心在元生重劃區開幕,2003年1月內壢忠孝廣場落成,忠孝廣場前矗立著新的鐘樓地標更代表著內壢未來發展的新里程碑。

新的鐘樓
內壢忠孝廣場
內壢家樂福
內壢家樂福
內壢家樂福
內壢家樂福
飲水思源

  
展望未來內壢地區的發展將是不可限量的,老一輩的人常告訴我們說﹕「呷果子,要拜樹頭」,我們如今能有如此的發展,實在不能忘記先民的辛勤努力。在早期,四大庄(崁子腳、內壢、茄苳溪與埔頂)地區的第一座廟宇—鴻撫宮就是一座人們信仰的中心,也是經濟生活的重要中繼站,但是物換星移之後,因為鐵公路交通的發達、因為桃園大圳的建設、因為本身地勢的低漥等等的問題,使得這間原本庇祐我們內壢的第一座廟宇逐漸遠離發展的中心而為人所淡忘,已經很少自稱為內壢人的住民往這座位在崁腳的廟走,此次,我們崁腳行者想藉由飯店廟的研究,探索內壢地區發展的源頭,勾勒出四大庄現在的地理位置,並以行者的精神,重新踏上當時的步伐,為鴻撫宮留下歷史的足跡。

 

參考文獻
邱台山(民87)。中壢市地理誌—聚落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