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緒困擾和"生理"感覺統合失常的診治EQ和感覺統合訓練


1.如何幫助不會玩的孩童

孩童不會玩的困難叫做『運用障礙』,這是由於大腦中的手腳和身軀形象或地籍圖不夠清晰,因此孩童不會運用手腳和身軀來遊玩或做功課。嚴重時,這些不會玩(有『運用障礙』)的孩童只會推一把,破壞玩的情境;其實這些孩童也想玩,只是他們不會想像玩的情境,不會運用手腳身軀的精細活動,只會不靈巧地大推一把,臉部表情沒有歉疚(也是一種『運用障礙』),令人感到討厭,好像他只會故意破壞。結果是他不得人緣,大家不跟他玩,人際關係壞極。而這孩童的感覺裡,沒有人要跟他玩,是大家歧視他,排擠他。這『運用障礙』的不靈巧會引起情緒焦慮、緊張、和總覺得人家不配合等不健康思考的來源。

因『運用障礙』而不會玩精細工具或玩具時,常見的症狀為:穿衣、扣釦、繫鞋帶都很慢,寫功課也非常慢,房間和玩具室也紊亂不堪,飯桌上菜淆掉落一大堆。這些看起來是非常懶散,其實是大腦中身體形象紊亂不清晰的緣故。

長大後成人的『運用障礙』表現在廚房或臥房無法整齊清潔,整天都在計劃和準備煮飯菜,忙碌整天到後來還是無法及時做好飯菜給家人吃。有些人的手腳還算靈巧,卻不善於口齒應對;有些人善於口舌之辯,卻不善於手腳的操作,這些都是局部的『運用障礙』。

要改善不會玩或『運用障礙』者大腦中的身體形象或地籍圖,增進其精確度,要從幼稚園或國小低年級開始,每天做三十分鐘到一小時的密集式感覺運動的統合訓練。特別是玩一年俯臥在滑行板上的推球和搶球活動,可重新經歷個體和種族發生學上、早期幼兒神經系統開竅的經驗,可大大增進眼手協調、眼球注視、專注力、和手腳的靈巧度。後續動作是玩躲避球、足球、和籃球等等,開始時在家人陪伴下,傳好球給他。才不會因拿不到球,或一再被球打中,而逃避不玩。

 

2.資優生的EQ難題

豆豆今年三歲四個月大,從小就能夠過目不忘,聽覺也很敏銳。目前在中部接受感覺統合訓練中,每週做三次。帶來評估的原因是從小眼睛不看人,最近才會一點點瞄人,但講話或要東西還是不看人;此外,他好動不安,脾氣很暴躁,得不到要的東西,就尖叫暴跳不止。但他的人際關係不錯,看過幾家兒心和心智科門診,都說沒有自閉症的現象,但對好動和脾氣的問題,沒能提出有效的對策。

媽媽大學畢業, 本來在上班,由於豆豆被幼稚園拒絕,最近辭職在家專心帶他,讀了很多兒童心理、和感覺統合的書籍,覺得親自教他很有成就感,特別是教他詩詞和成語,更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和學習。過目不忘的現象很突出,對車子的型號和種類,只要一眼瞄就能牢牢記住;測試顏色種類的辨別能力,顯示比父母的分辦能力還詳細;他會不斷問英文子和中文字的專有名詞廣告,看板和電腦中心的詞句,如果得不到答案就馬上生氣打滾,母親也樂得教他這些專有名詞,可以讓他安靜,他也會牢牢記住。

豆豆有一項很大的困擾,很怕特定的聲音,特別是聽到電子合成的音樂,他會大聲尖叫,同時用手摀耳朵,有時怕這聲音而倒在地上打滾大叫。這是對某些頻率的聲音有過度敏感的現象,可以實施聽覺統合治療加以改善,但一般要在滿四歲以後才做。

豆豆是衝動、反應很激烈的幼兒,EQ顯然偏低。雖然學習力強,記憶力好,理解力似乎也不錯,但推理和算術能力尚不知曉,可以說是一種偏才。是不是資優,目前尚小未能做全套測驗而暫不鑑定,何況資優才智也要有良好的EQ才能發揮。除了密集式感覺統合訓練,可以增加神經生理上的抑制和意志力外,行為上延遲滿足的訓練,反應溫和時馬上予以抱抱並稱讚的增強運用,也很重要。

 

3.學童怕上學的本質和治療

大部分的學童都很喜歡上學,也許不喜歡考試,然而上學可跟同學談天和一起遊戲的熱鬧,比在家裡的單獨和無聊好玩多了。約百分之二十的小朋友,多少曾經表示不喜歡上學。一般認為學童害怕上學,原因大多來自外來壓力,但一班二十到四十人當中,只有一、二人害怕上學,顯然緊張和害怕來自個人內在壓力,而不是家庭因素、分離焦慮、考試成績、老師打罵、功課沒寫、或同學的欺負等外在因素所引起的。這些外在壓力只會間接加重內在壓力的緊張情況,讓繃緊的人格面臨瓦解,而有哭鬧拒絕上學或逃學的舉動。如果大人不熟悉觀察內在壓力的生理現象和其性質,就不容易跟小孩作溝通或引導說出內心的話。

內在壓力來自有形和無形的防禦性感覺太泛濫---防禦性的觸覺、視覺、聽覺、和前庭平衡平感太敏感和旺盛,而識別性感覺沒有充分發展和維持平衡,因此整個生
活籠罩在害怕當中。常見的防禦性感覺太泛濫現象如害羞、偏食挑食、脾氣暴躁、容易分心、不喜歡別人的碰觸、怕到人多的地方、到處碰摸不停、不喜歡理髮或洗頭、對衣物有特別的偏好或討厭、容易感傷,或個性固執等。基本的困難是神經生理上抑制困難(Disinhibition)。常逃學的人,長大後工作也常換不停。

治療腦神經生理抑制困難引起的防禦性感覺泛濫,要從心理建設和生理訓練著手。心理建設上,不忌諱說出孩童的的敏感現象,但絕不帶有批評或輕視的口氣,有一點點進步就稱讚,讓孩童認識自己敏感的特質,意志上才會鼓勵自我克服,避免長期患類似的模式。心理建設需先進行生理上運動訓練,每天親人陪伴最少運動一小時---慢跑、鞦韆、躲避球、足球、棒球、爬竹竿、單槓雙槓、或俯臥滑行板的推球和搶球等,都會有成就感和實踐感,而有助於情緒的穩定,進一步協助生理抑制和心理意志的改善,減少防禦性感覺的泛濫和害怕上學的表象。

 

4.個性和脾氣爆燥的原因(98-1-5)

偉偉十二歲,上國中一年級,本來適應學校生活就有困難,最近兩星期來脾氣變得非常不安定,從學校回來一再對母親哭鬧發脾氣,打頭說自己頭痛到快要爆炸,是『家中敗類,沒用的兒子,打頭打死好了』,要媽幫他到學校打死欺負他的同學。媽媽也頻臨崩解,煩到睡不下。

媽媽是國中老師,從小學起,偉偉的成績就不理想,在媽媽強力複習下,國語約考七十分,數學約五、六十分。上國中後科目較多,考試約為四、五十分。學業困難之外,偉偉非常自我中心,人際關係也很差,是同學喜歡欺負的對象。這是由於他會不由自主地甩頭做出怪聲,上課不看老師卻喜歡自我發出笑聲,常有看手的習慣,因此同學會取笑他。

偉偉是臨界智商不足(約70-80),有些臉部神經系統不自主的抽蓄動作,加上不靈巧和過度自我中心,因而從小適應學校生活有困難。五年級時,媽媽察覺到同學欺負他的嚴重性,請級任老師幫忙安撫同學和偉偉,同學們態度改為協助的局面,如此安然度過五、六年級。進入國中一年級,同學中有一半是原來國小的同學,功課多而困難外,人際關係的困窘使偉偉的壓力更大。開學的前兩星期還好,最近兩個星期感冒後,個性和脾氣幾乎崩潰,顯然另外有原因。

實際檢查脖子後外側,查得第一頸神經根部有嚴重的發炎性壓痛,這是感冒後頭暈痛和脾氣失控的最大原因。這項生理失常,佔最近脾氣加重失常原因的比率約百分之七十,其餘心理環境的表面因素約佔百分之三十。因此用抗神經根發炎的藥物,加上些許的鎮靜肌肉鬆弛劑,幾天內就把不穩定的脾氣穩定下來。檢查媽媽也有第一頸神經根部嚴重的發炎性壓痛,是煩到睡不下的原因。兩人同時治療,很快把情況穩住,不再錯把智能臨界和同儕關係認為唯一的困難來源。

 

5.『心』在那裡?(98-1-12)

從古代希臘到現代,人類一直在尋找有關煩惱、痛苦、思考等精神活動的心。心在那裡呢?亞理士多德認為心臟是思考和感覺的器官,腦不過冷卻器;古埃及認
為心位於內臟(子宮及心臟),為人死後永久保存心靈而製造木乃伊,卻把腦丟掉,當廢棄物;古代猶太人認為心位於肝臟。十七到十九世紀,支持腦心說的知識日漸增多。

早在古希臘的希波克拉提斯寫著『我們的快樂、喜悅、歡笑、嬉戲,以及痛苦、悲傷、不安、哭笑,並不從腦部以外的任何地方產生。我們更是藉由腦來思考、理解、見聞,並得知醜陋、美麗、邪惡、善良、以及不舒服』。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正確的論點。進入二十世紀前後,生理學家和解剖學家研究腦受到刺激或損壞時,行為上會發生什麼,發現腦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此外,心的作用被分成若干要素,各要素分別在腦的不同部位實現。例如,接受外來的刺激而有所知覺,加以記憶、思考、判斷,進而採取行動;這些心思活動分別由腦的不同部位負責,實現綜合性的心。新近的研究採用PET(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法)及MRI(核磁共振影像法)等視覺影像化技術,使一部分的心變得透明可見。例如思考或心算時,在做思考或計算的腦部位己能化為影像來觀察。

沒有腦就沒有心,但腦並不等於心,而是腦的作用產生心。人類心智全部都是腦神經回路作用下的產物。來自感覺器官的訊息,平行進入大腦皮質(處理思考、推理、意志力等等,反應比較慢),也同時進入側腦顳葉深部的杏仁核(又叫扁桃體,處理情感所支配的學習-例如舒不舒服和滿足精神經欲求,反應快速)。

心的基本型在出生九~十一個月形成,我們的腦都是在幸福的感覺中逐漸演化,因此小時候經常有人瞭解習性,常常做挑逗性愉快中的學習,非常重要。

 

6.父母對青少年的煩惱(98-1-19)

帥弟今年十九歲,上專科四年級,從測驗得知智商不錯,但讀書成績『跟不上同學』,不喜歡講話,很少跟同學玩。父母認為他不夠積極,很擔心他的前途,鼓勵他多交朋友,他卻無動於衷。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較多,有時候父母很難分辨:什麼是病態行為,需要吃葯治療;什麼是長期氣質,很難加以改變只有互相適應;還什麼是可以改善的短期不良習慣。這些判斷常常要比較小時候和目前的行為有何重大差別,和有沒有脫離現實,才能做初步判斷;有時更要請教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學家的意見;往往需要做短時間的進一步觀察,才能有較清楚的視野,給父母做適當的指引。

回顧帥弟小時候,在鄉下國民中學成績普通,高中聯考成績在及格邊緣,因此進入五專就讀醫檢科。現讀五專四年級,成績中等,主要是書看得慢,要讀兩、三次才有印象,但也從沒有課程重修或被退學的危機。他對醫檢學科還有點喜歡,認為對將來就業和生活的穩定很有幫助。從興趣來引導將來成就的觀點,帥弟的成長過程很正常,是普通一般人成長的歷程。

個性上,帥弟從小較不喜社交,喜歡家居看書和看報紙,電視只看新聞不看別的節目,每週固定和父親打網球,很少找同學玩。平時在家中不談學校的事情,他認為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妨害別人---帥弟對自己的不善於社交,有些合理化的防衛解釋。這一次成功嶺暑期受訓回來,談得較多,感覺受訓期間壓力很大,這是由於動作較慢,吃飯、洗澡、和換衣服都有點來不及,這是父母擔心的理由。

這是智商不錯,但動作稍慢,以致於語言、社交、和學業成績都不善於表達的個案。這不是病態,也不是短期的不良習慣,而是長期氣質的一部分,很難改變。帥弟在求學當中,已找到適合自己個性、不過度競爭的工作領域,十分可喜。

7.常跌跤、視而不見的孩童問題(98-2-7)

小瑜五歲,上幼稚園中班,很奇怪的是從小走路都要媽媽牽著走,上幼稚園也都要老師牽著走,否則容易跌跤,常碰撞上桌椅、杯子、或旁人。從出生她都接受台大醫院的照顧,語言發展正常,聽力特別好,也曾接受眼睛的詳細檢查,只知道視力有問題,卻不知道真正詳細的病因。眼睛檢查出先天性散光二百五十度,情況輕微,理應不致屢有跌跤和碰撞的問題才對,何況又沒有嚴重的弱視或深度的近視。

評估小瑜的感覺運動神經的統合情況時,只見她安靜坐著,沒有東張西望或好動不安,眼球有糢糊望著談話對方的臉,但沒有敏銳注視(即"看")的感覺;在治療室的遊玩也很起勁,只有輕度的不靈巧,很顯然她有強烈改善自己神經生理的內在驅策力,只是改善方法的質和量尚需有人教導和加強。

我們使用眼睛視覺看東西時,都有方向和距離感的成分,才能走路時閃避有危險的事物,並伸手估計該做的事情。走路需別人牽著走,不然會跌跤和撞倒的基本困難,在於眼睛看東西沒有方向和距離的概念,這是由掌理方向、距離、和張力的內耳前庭平衡感有所不足,加上肌肉關節動覺的本體感受嚴動缺陷所致。這些都不是眼球近視、遠視、弱視、或散光等光學屈折(即視力)上的問題,因此從眼科醫師的檢查、詢問、和配眼鏡或許有需要,但對常常跌跤和碰撞等問題,則一點也沒有幫助,反而會誤導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刻。

這類問題所需要的治療是感覺運動神經的統合訓練。我們評估小瑜的內在驅策力很強,又沒有新陳代謝疾病的模樣,由家長帶動的訓練效果會很好。每天一小時俯臥在滑行板上的活動(滑動、打球戰、推球、搶球等),帶來的頸背強烈收縮,會增進視覺和本體感受有方向和距離的感覺,得以避免跌跤和碰撞的發生。

8.打在兒身,傷在父母心(98-2-14)

比起幼稚園無憂無慮的生活,九月間,國小一年級的開學,對小學生、老師、和家長都是一個重大的考驗。一個班級中,如有好動分心的學童,對三方面加起來的壓力尤其大。

小浩國小一年級,才上一個月,由於課堂上不安定,容易分心,常常走動或碰別人臉等突發性舉動,以及隨時破壞團體規則,讓老師感到相當影響正常教學。老師曾經處罰他,也多次打電話給家長期待來約束他,但一直改變不了他的好動分心和作弄同學的舉動。因而老師列舉小浩的各種失常行為,要家長帶他接受感覺運動統合的評估和改善的訓練。

爸爸讀過老師的信後,十分生氣,盛怒之下大打小浩一頓;另外則覺得級任老師三兩天就打電話來告狀,非常沒有包容性,比不上幼稚園老師的寬大包容。媽媽跟爸爸溝通過後,帶小浩來做感覺運動統合的評估,形容爸爸打過小浩後,覺得快要死掉,非常內疚,也不敢來見醫師,討論有關小孩子在日後學校適應上的困難。直接電話聯擊時,父親強調『打』非常有效,自己從小也被打長大的。評估小孩子的適應困難,同時也要評估父母親和老師三人個性的再學習和伸縮能力,同時鼓勵藉著稱讚、感謝、鼓舞、或值得期待的話,提升三方的包容性和學習成長的機會。例如在談話或電話聯擊時,提到孩童的評估有弱點也有優點,評估結果比預期樂觀,目前接受治療訓練中,有成長進步的空間;期待老師的半寬容和安排愛心同學的帶動跑跳,可以使下一節課更安靜和不擾人;要求家長每天在家中帶動孩童做訓練性的活動,鼓舞媽媽、小浩、跟三歲妹妹做俯臥滑行板上做推球、搶球、或投球的比賽;鼓舞父母事先對稱讚和處罰的模式做討論,以代替盛怒下的體罰,多以小約束和稱讚來贏得信心,增強自我期許和約束力。

9.自閉症診斷太浮濫(98-3-3)


小恩是兩歲半的小可愛,父親在澳洲讀書時所生。回來台灣後父親一直忙著家族企業的經營,很少照顧他。小恩八個月大時就對芝痳街節目很感興趣,但到二歲半語言還不大出來,只對數字卻特別有趣興,帶去給幾家教學中心診斷,說小恩有自閉症傾向,讓父親大大焦慮起來,到處尋求治療的方法。

實際觀察小恩的活動時,可以跟爸爸大玩特玩,也會粘在媽媽懷裡,眼神也會專注看人,一點也沒有自閉症的人際社會不理、或眼手的重覆動作等自閉症特徵,非常不像自閉症。只有語言發展較慢,不可下『自閉症傾向』的診斷,這診斷對家長和孩童是太重的烙印。

跟父母談話時,常常可看到孩童發展和遺傳上的痕跡。小恩的五官較像爸爸,清秀又文靜,睛球注視看人炯炯有神。媽媽講話慢條斯理,有點舌根打結的樣子,小恩的講話很可能源自媽媽談話的不靈巧。因此我們問媽媽從過去到現在語言有沒有困難,她馬上回答她六歲才開始說話,講話一直緩慢,但一開始講就會講全部的話。很顯然,小恩不是學自媽媽的慢講話,而是遺傳自媽媽的慢說話,有一部分源自媽媽不會喋喋不休地引導她談話。

結論有點出乎父親意料之外:小恩絕不是自閉症傾向的孩童,只是講話較遲,遺傳自母親,將來談話會很正常。目前可以請爸爸多花點時間參與帶小恩,陪小恩多說話;如爸爸很忙,可以早一點讓小恩上幼稚園跟小朋友學說話,也可以請位喜歡說故事和會引導說話的小姐姐或奶媽早晚長期帶小恩。此外,請媽媽每天帶小恩到學校操場玩一小時跑跑跳跳、玩沙玩泥巴、玩鞦韆玩蹺蹺板等等,目的是讓身軀和手腳更靈巧,可以讓講話器官的口舌也更靈巧,準備好談話的技巧,談話環境的訓練也就容易些了。

10.吃定父母的小頑固(98-4-1)


小哲是七歲一年級學生,父母親帶來評估的理由是注音符號的聽寫有困難,和二個姐姐無法相處,同時常頑固發脾氣,吃定父母;對外人則很客氣有禮貌。

小哲生下來五天就有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是很惡性的腫瘤,經化學治療後到現在都沒再復發;一歲時曾得過腦膜炎;另外從九個月大至今,一直都有癲癇的發作,最近情況才好多了。由於小時多病,父母都特別讓他和寵他,他會以不斷哭鬧的方式來獲得所要的東西;母親較爆燥,特別在月經前會緊張,小哲被責罵時,會跑到桌下躲很久,或自己反鎖在房間內大半天不理母親,打幾次沒效果以後,母親也束手無策;父親講話較慢、沒有脾氣,常任由他手打和腳踢,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的手腳靈巧,沒有感覺統合失常的笨拙,也沒有好動不安等注意力不足。他會傾聽大人的講話會傾聽並牢記、且運用來反駁父母。對注音符號學習落後,不僅不認真學,只會埋怨在幼稚園大班時沒讓他學拼音,害他跟不上。

這是純粹心理因素引起的學習障礙和情緒困難,以往的癌症、腦膜炎、和癲癇抽筋等的治療和控制都非常好,小哲的大小腦未受到傷害,手腳協調和思考上沒變得過度敏感或笨拙。他反而利用其聰明和靈巧,讓父母措手不及和窮於應付。在這種情況下,諮商人員需要舉証,並以用肯定的口氣告訴父母親:小哲的學習和情緒困難並非源於身體上腦神經生理失常,是因家庭教育不當所引起的,可以透過父母的協商和採取一致的行動來改善。對孩童不合理的反抗,大人要以快速的行動把他抓起來做禁閉處分,三到十分鐘安靜後,馬上加以抱抱、拍拍、同時稱讚他:這才是乖孩子,是爸媽喜歡的舉動。小孩都喜歡贏得父母的稱讚,更要讓他知道如何贏得稱讚和行為規範。母親也需尋求醫療協助,改善月經前的緊張和暴躁;控制不了自已情緒時,提醒自已走開去散心。

 

【有任何問題.請來信指教 鄭信雄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