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到板橋

  大台北地區的鐵路網路,是在清光緒十三年間(西元一八八七年)設計,由劉銘傳督導台北到新竹的路線,原始鐵路規劃並沒有經過板橋,而是由台北進入三重到新莊、桃園龜山。等到日人據台後,發現新莊到龜山間的山路複雜,維修並不是很方便,於是在光緒廿五年(西元一八九九年),主動把鐵路由新莊移到板橋、樹林,鐵路是沿著大漢溪走,不到一年新莊市況即呈現衰落的情形,也逐漸失去政商、文化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板橋,就這樣讓板橋成為大台北的交通樞運中心

  1891年台北到基隆的鐵路通車,兩年後,在1893年這條鐵路由基隆經台北、新莊、海山口經龜崙(龜山)而南下新竹。但在1891年連續出現兩次颱風,將新莊附近的鐵道沖失,經台灣鐵道當局重新評估,考量鐵路經洪水平原,如大嵙崁溪氾濫,容易受洪水摧毀,於是在1899採新路線,迂迴台北城,沿城璧南下經艋舺、板橋、樹林、鶯歌到桃園和舊縣相接,在板橋設有江子翠、板橋、浮州三站。

  光緒廿五年動工的板橋新線,是從今天的萬華車站、經板橋江子翠、板橋市中心、浮洲、樹林、山佳、鶯歌再到桃園,與原先行走的新莊經龜山到桃園,距離稍為遠一點,不過所走的路線都是平坦之路,所有工程在光緒廿七年(西元一九O一年)八月完工接軌後,鐵路真正影響到這些城市的發展,一直到光復後才真正顯現出來


  
日人規劃板橋為鐵路中心後,考量到實際的產業需要,又以板橋為中心,規劃運煤交通網,例如板橋到中和南勢角的板南線鐵路,就是一個純為運煤專用的鐵路,接著還有板橋往土城大安寮的海山煤礦、板橋到清水坑復興煤礦等專用運煤鐵路,從中和到土城的運煤專用鐵道,這對於台北縣煤礦產業發展有長遠的影響。

  在日本發展經年的輕軌電車,在板橋成為鐵路中心,有載貨用的運煤車外,日本明治時期,板橋也曾設置四條軍用的輕便鐵路,分別是板橋到枋寮(今中和)、板橋社后到土城媽祖田、台北到新埔、板橋到艋舺,可惜光復後這些路線都被拆除。輕便路的施作,也曾經在日人許可下,由蔡溪商會在民國三年,架設一條板橋到中和輕便軌道,是運煤與載客兩用,可惜在民國四十二年也全線拆除


  
光復後的萬華到板橋的鐵路,由於架橋通過新店溪,沿岸的土地鬆軟,曾有多次意外事故發生,再如颱風季節的新店溪水暴漲,也容易影響到鐵路行車安全。鐵路局考量到載運成本,把本來由萬華到樹林間,還有江子翠、板橋與浮洲三個車站,進行存廢的檢討,光復後政府就依據昔日考量,沒有多久就把江子翠、浮洲兩站廢除,板橋站則擴建成為北部僅次於台北車站的大站

  由萬華到板橋約為六點七公里,本來板橋車站的站房是木造建築,民國卅七年才改造為加強磚造站房,總面積約六百卅五平方公尺,民國五十年前後,板橋火車站配合增建,還找設計花園新城的修澤蘭設計師,替板橋車站設計新容貌;比較大的改變是在民國七十二年,板橋火車站再度擴建為北部地區調度車站,包括北迴線鐵路等發車點,改由板橋為起點,板橋市的重要性,一次比一次強化

  對於板橋市容最大改善的是,七十五年起,鐵路局決定把萬華、板橋間的鐵路地下化,同時配合板橋市未來每日可高達十二萬人次的交通運輸量,規劃新板橋火車站的改建,還有闢建板橋車站特定區,作為台北縣日後的政經中心基礎。

出外人的新故鄉

  數十年來,板橋緊隨著台北變臉換妝,趕上了時代潮流,吸納了許多北上拚前程的人在此安身落戶;板橋車站送往迎來,交織喜縫離傷,是北縣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舞台,也見證了北縣的發展與繁華

  火車是帶動現代板橋發展的主要動力,當年許多「出外人」在板橋火車站下車,就變成「板橋人」,儼然成為出外人的新故鄉,火車帶動板橋的工商繁榮,讓板橋人生活著很有自信,昔日板橋民間流傳的《板橋查某》:「火車火車吱吱叫,5點10分就到板橋,板橋查某嘟美擱笑,轉來去賣某來呼伊招,來呼伊招!」描述火車通車時,板橋的女人勤快和自信,深深吸引做火車經過的旅客,都想回家賣掉老婆入贅到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