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 族 英 雄 林 崑 岡 - 後 代 子 孫 林 昭 男

  在連雅堂 「台灣通史獨立紀」中,有這麼一段話:「二十一日(日軍)略鹽水港,別以一軍於海道至布袋嘴……沿途莊民持械,相持數日,生員林崑岡死焉,殺傷大當,已故不能越曾文溪而南。」按上面所說的「二十一日」,就是光緒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一軍」就是伏見指揮下的日軍,這一支日軍是乙未之役中,殺害台南縣民最多的一支日軍。當時日軍用反奸之計,到處擾亂人心,至八月二十六日,有人在漚汪廟口(及文衡殿)豎立一隻連頭帶尾的青竹,上面掛著一幅白布,白布寫著:「大日本帝國順良民」等字句,表示向日軍投降。二十七日,林崑岡一見大怒,將竹和旗拔下,並且大聲說道:「我願意頃家蕩產抗戰到底。」同時發起鄰近庄民奮勇參加抗戰。

  林崑岡、名碧玉、字爾音,生於清道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祖籍泉州普江縣,先代遷移來台,居住台南縣將軍鄉漚汪西甲(即今西和村),出身武秀才,出門時隨身不離雙眼(武器),為人尚武好俠,喜愛打抱不平及排難解紛。

  經過林崑岡的發起,至九月一日,由各庄頭攜械帶糧來參加的壯丁,達數千人之多。林崑剛裹白襪穿草鞋,擺香案於廟前,祝告天地說:「假使日本人的天年到了,就讓我中頭門槍,以免多殺同胞!」發誓完畢,他便令打起進軍的戰鼓,戰鼓聲音響動了庄人的胸膛。他又命令西甲(戴姓)的棉被陣為前鋒,一直進到竹篙山(在今日學甲鎮),這裡就是義民軍的陣地。

  義民以竹篙山為義軍陣地,以急水溪為界,對峙渡子頭(在今之北門鄉)之日軍,僵持數日。是日日軍見林崑岡帶領大軍忽來反攻,即以包圍戰術大攻竹篙山。當時台民大部分不熟悉陣地戰法,見日軍展開陣勢而不戰,竟心中暗笑:「番仔直目」,說日人只知直行亂衝,而不敢交戰。此時林崑岡手持指揮刀,屹立於山崙高地,催促打起戰鼓,民眾聽了鼓聲,心血大湧,頃刻間槍炮之聲,鳴動山河。

  很不幸,林崑岡果然中了頭門槍,他的右膝關節被敵人的子彈打碎.。部屬要扶他走,他堅持不肯,反而命令部屬先退,而他卻舉刀自殺而死,此時他以六十四歲。義民軍因平常缺乏訓練,終於敗退,死傷慘重。

  日據時代,林崑岡之神主不敢公開奉祀。家人對日人十分警戒,但內心復仇之心甚切,至林崑岡之子朝炭十餘歲,朝處二十餘歲時,兄弟倆曾在發動一次抗日事件。當時日人憲警駐在麻豆街,他門兄弟糾合同志十餘名,於民國前十三年一月一日,夜攻麻豆辦務署。事後同志一名被擊斃,查其身上帶有「山西夫子」的香火,日人於是懷疑林朝炭、朝處兄弟的策謀。

  但日人一時也不敢動手逮捕、期間或以「漚汪區長」之位、或假裝與其結為「義兄弟」等策略引用。而後稱其不備,逮捕到蕭龍。當時日警一部份住在蕭攏街黃祖厝,日人知道他們倆兄弟武藝高強,即先斬斷其腳筋,而後分屍至死,埋於黃祖厝後,真可謂「一門忠烈」(本文改寫字吳新榮著「震瀛採訪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