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 載 金 城 • 二 鯤 鯓 砲 台

 

 

 

 

    億 載 金 城 介 紹   


億載金城門口
金色的指示牌是最近才立的喔   億載金城,又稱作「二鯤鯓砲台」、「抗日名城」、「安平大砲臺」……等,在台灣砲台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開創性地位。她是第一座半現代化的西式砲台,也是全台灣第一座配備英國阿姆斯壯大砲的砲台。形制完備、規模宏大、加上無窮的砲威,真可說是台灣全島砲台中劃時代的重要里程碑。

  清同治10年,琉球向日本朝貢的商船遇風翻船,漂流到臺灣南部恆春附近,被牡丹社山胞誤認為海盜而殺害,只餘十二人回國,日本藉口琉球是其屬國而以大軍攻入牡丹鄉石門,殲滅了山胞好幾族,這就是牡丹社事件的由來。於是,清廷便派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處理。

  沈葆楨來台以後隨即觀察臺省地勢。他認為鞏固安平海防、抵禦外侮就得興建砲台,於是他奏請建造一仿西洋式砲臺,並延請洋匠法國人帛爾陀設計。遂利用熱蘭遮城殘跡的石材和西洋式紅磚建城,仿造西洋幾何形營壘的作法,建造成方形稜堡式砲臺,角凸出,中央凹入。凸出的稜堡安放阿姆斯壯大砲
對海面放置了五尊這種大砲,但是現今只剩下三尊。大砲,做為遠玫之用;凹人的牆面,列洋槍隊,以防止近撲。後來因應實際的需要,改為向海一面設阿姆斯壯大砲五尊,其餘各面安二十磅及四十磅的小砲各四尊。由兵二百七十二名配以洋槍隊駐守。建造二鯤鯓砲台,於西元一八七四年九月開工,一年又十一個月之後完工。

  砲臺建造的方式,是下用磚石砌基腳,上壘土垣,內側築三台土城壁,周圍設路一圈,供橫向聯繫。砲臺下方,四周圍建言糧房、房、伙食房及彈藥庫等設施。中央留出空地,做為兵士的操演場。砲臺外圍掘有護億載金城護城河
護城河美麗的景色城河一道,以防敵人攀登土垣。正門入口是紅磚砌造的矩形城門,中央用圓拱形的隧道式城門洞連通砲臺內。門外原以木橋跨越護城河,用懸吊式橋板,平時供補給通行使用,遇有狀況,只要將橋板昇起,便能遲滯敵人。可惜木橋結構,年久失修,日據時期毀壞,改為鋼筋混凝土橋,沿用至今。光復後在民國六十四年,也就是砲台建成一百週年時,大規模加以整修,始成今貌。

  雖然二鯤鯓砲臺尚未建成時牡丹社事件就因清廷與日本政府議和而結案,但在西元一八八四年的中法戰役中,法艦多次挑釁安平地區,砲臺發砲轟擊,雖因距離太遠為轟及,但法艦就因而不敢貿然進犯。西元一八九五年臺灣割日前夕,劉永福鎮守安平海口,二鯤鯓砲臺曾發二砲,擊中來侵的日艦一艘,其他日艦見到慘狀,便落荒而逃,發揮了海岸防禦砲臺應有的功能。

《億載金城介紹資料參考書目》

台灣建築閱覽
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
學習鄉土藝術百科-台灣傳統建築
府城故事-台南市古蹟巡禮
台南歷史散步上、下冊
台南文化局網站古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