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蚊  家蚊  瘧蚊

談起蚊子,人人恨之入骨,因為牠們不但會吸食人血,造成騷擾,還會傳播疾病。

台灣地區有一百三十多種的蚊蟲,常見的有以下六種:

 白腹叢蚊(Armigeres subalbatus)

* 熱帶家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

* 三斑家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 中華瘧蚊(Anopheles sinensis)

* 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 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被泛稱為「蚊」的昆蟲,身材大都很細,而且除了大蚊之外,一般體型都很小。它們纖細的各個腳是蚊子的主要特徵。和其他雙翅目昆蟲比較之下,蚊類的複眼則佔了頭部相當大的面積。

 

蚊子的口器(嘴上的針)看起來只有一根,其實是由六根口針所組成,雌蚊吸血時,會將又長又尖的針,刺進皮膚裡,較小的那根管子,也就是唾液管,會分泌唾液使皮膚軟化,並防止血液凝固,其餘的口針隨之插入傷口吸血。

 

蚊子的唾液能使皮膚局部麻痺,所以蚊子吸血時,被叮咬者不容易發覺,等他飛走,被咬的地方才開始紅腫發癢,這是因為唾液中的甲酸所引起的。其實無論雄或雌蚊,主食都是植物的汁液、露水,雌蚊在交配後尋找吸血對象,自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甚至於魚類中的彈塗魚……都可能被吸血。

雌蚊吸血時,位於前胸內的一對三葉狀唾腺,分泌唾液防止血液凝固,當血液輸送到胃,胃隨之膨大並刺激腦部分泌激素給卵巢,命令卵巢開始發育;因為血液中含大量蛋白質,足夠讓卵巢發育成熟。

如果雌蚊吸取露水或糖水時,液體則輸送至背支囊及腹支囊中,而不會引起卵巢發育反應。背、腹支囊不具消化能力,所以存於支囊內的液體會逐漸少量送往胃消化吸收。吸血後大約2~3天卵巢發育完成,則可產下一批成熟卵約100~200個。

蚊子具有一對透明膜狀翅,下翅退化成平衡棍,緊縮在第一對翅膀下方,作為飛行時保持平衡的利器。翅脈紋理十分單純,是分科鑑定的重要依據,停下來休息時翅膀覆蓋著腹部。蚊子狹窄的翅膀邊緣上佈滿無數小鱗片,有助於飛行的靈活度。

 

頭上的觸角為羽狀,上有毛狀小枝環生,雌蚊的觸角長但毛短且稀疏,口器尖長,相反的,雄蚊的觸角較短但毛長濃密,口器也較短,觸角約十四∼十五節,第一節扁平環狀,第二節呈球形,就是聽覺器─詹氏器的位置。

較為特殊的蚊子
 

a、

非洲有一種蚊子的幼蟲,將呼吸管插入某些水棲性植物葉面下附著的氣泡中,以獲取空氣。

b、

曼生蚊把呼吸器插入植物的根部,吸取存在於細胞間的空氣維生。

c、

地壺蚊的蛹和幼蟲可再失去體內水分百分之九十二的狀況下,仍能生存很長的一段時間。

d、

蚊子是一種水棲昆蟲,對環境相當有韌性,甚至可以利用在香蕉葉間的水氣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