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舊港口

安平舊港口海岸,皆是砂質形成地,大雨時洪水由上流帶土砂流下,受台灣海峽風浪抵滯,沈積而為細長沙洲,距離現在海事學校二公里的海外,形成左右沙洲,南至臺南市下鯤鯓,北連新豐郡安順庄(現安南區),雖成港灣,因四季風浪洪水變化異常,兩處通水處(即舊安平港口)隔水闊約西百公尺,而港口全為淺者沙洲,常起波浪。其間雖有水道,但潮汐時最淺處只不過一公尺左右,且時起變化,風浪後水路位置全變,原有舊港口直線向東通至臺南市舊運河,受土砂之堆積,於滿潮時小舟難行,最後成為臺南市排水溝。

      舊運河之咽喉鹽水溪下流至港口間每受洪水流砂堆積,阻塞舟路,運河之價值大失。乃從事港口改良,民國十一年(西元1922年)新運河開鑿,籌建新港口,至民國十三年竣工。在改良工事時,因為工程關係,改築堤防阻塞水道,使其與鹽水溪斷緣,但又遭洪水危害,至麻黃林一帶,被鹽水溪之流砂埋沒,淤積為浮陸,因此舊港已不成港口,終不適船舶之出入。

       安平港價值已完全喪失,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擬於舊港南方一公里,切割鯤鯓半島連接新運河,開築安平新港,民國二十四年十月開工,經二年五個月,於民國二十七年三月竣工。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比舊港口的水深,低潮時水深三公尺,新港幅員一百公尺,臺南、澎湖間航行的貨客機帆船及船舶,在干潮時可自由出入。港口南北岸興建有水路護岸,岸端為長160公尺導流堤二條,南北導流堤前端設標識燈。

       從此新港取代舊港,暫時恢復安平港原有威勢,但是位於新港北端的鹽水溪河沙淤塞與河床變動,成為安平港及安平繁榮之致命禍源。每當雨季洪水氾濫,大量淤砂挾至下游,河口填成一片浮陸,至民國三十六年,河道南侵二十餘公尺,幾將安平切成兩斷,新港口與運河淤成淺溝,不但大型船舶無法入港,小型漁舟也只能於漲潮時進出,安平由國內外港貨吞吐之盛市變成蕭條冷落之小村,安平港也由船舶雲集之海港變成小型漁舟出入之淺水道,自此安平港與安平盛勢一蹶不振。

        安平港係為臺南市唯一吞吐港,港市興衰關係臺南市繁榮,民國三十八年,由高雄港務局負貴派船挖泥浚深,但是效果不佳。僅能維持五十噸以下船舶出入,外海泥砂淤塞越來越嚴重,長久以後將成廢港,整建安平港乃今日繁榮臺南市急待進行之工作。

安平地形演變

        臺南附近海岸,由荷蘭據臺時期起,經鄭成功至清道光二年約二百年之期間,安平是和臺灣本島不相連接的小島,安平與臺南海岸之間海面,當時稱為臺江灣,古代大型艦船均能進出,水深約在五∼六公尺左右。

        安平為一連串沙洲之一,原名一鯤鯓,安平以南至現在之二仁溪口附近,另有六個沙洲,七個沙洲各稱為一鯤鯓至七鯤鯓,安平以北隔一水道,與北線尾沙洲相望,此水道為進入臺江灣之要道,荷蘭人建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扼守。北線尾之北,隔鹿耳門與隙行港沙洲相望,亦為進入臺江灣要口。

        當時流入臺江灣之河流,有新港溪(今鹽水溪)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及多數小型溪流,颱風洪水時,若挾大量泥砂入臺江灣,當時田疇未闢,道路未開,造林、水土保持等工作更不必談,故每次颱洪河流改道,平地土砂亦被表面逕流沖刷入海,據史籍記載,道光二年,漚汪溪泛濫改道,泥積臺江,遂成平陸,漚汪溪由此改名為曾文溪,實則臺江灣之淤淺,由來已漸,決非一旦一夕所致,此段時期,張劭曾氏命名為﹁臺江港灣時期﹂。︵此為自然港灣之謂︶,據估計淤積在臺江中之土量達七億立方公尺,每年之淤積量亦達三五四萬立方公尺,海岸線向外延伸每年達三五四公尺。

        十九世紀中葉,臺南與安平已連接,但其間都份地區,仍為鹹水湖,如和順、安順等地,一鯤鯓至七鯤鯓均連接而成海岸線,內側亦為一大鹹水湖,曾文溪下游分二支,一支由鹿耳門出海,一支由現在之河口附近出海,兩河口之間亦有鹹水湖,新港溪改名為鹽水溪由安平附近出海,水深仍可供大型帆船進出,安平仍為與大陸交通之主要自然海港,此時期中,大陸來臺移民日眾,農田、鹽田、魚塭日漸增加,河川之挾砂雖仍有淤積作用,但平地上逕流沖刷已少,海岸線向前延伸之勢態亦略減,估計每年平均二七.九公尺。

        十九世紀未,臺灣讓日本佔據,河川均開始治理,但流砂仍使海岸淤淺,一九○二年,曾文、鹽水兩溪發生六十年未有之大洪水,鹽水溪口之泊地淤塞,海船只他碇泊在安平港外四公里處,安平與臺南間過去能通兵舶之小河,亦全部淤塞,因此日人新建運河,修改港口,但港口仍時被淤塞。

        曾文溪河道改道後,由鹿耳門出口之河身與主流切斷,改名鹿耳門溪,終至淤塞,鹽水溪經改修及上流地區研發之結果,亦減少砂量,而曾文溪北岸之海埔地,逐漸成長,使安平受冬季季風之影響減小,海岸漸變為穩定狀態,日據五十年中,海岸線之伸長率估計為每年平均七.五公尺。

        台灣光復後,初期海岸略有外伸,但近年來已開始侵蝕,安平南方海岸,侵蝕甚烈下,鯤鯓喜樹已非築海岸堤防不可,但海岸之侵蝕,並非意味漂砂不存在,侵蝕海岸,築港時航道如不保護或保護不得法,仍將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