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在軍人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政策」下,桃園廳與新竹廳方面各集結了大批的軍警武力,向當時稱為「大嵙崁後山蕃」與「馬里闊丸蕃」大漢溪上游的泰雅族部落發動猛烈攻擊,雙方在李崠山崚線數度激戰,死傷慘重。日軍警固守李崠山頂,構築砲台,以山砲、臼砲猛轟部落,才迫使泰雅人屈服。
李棟山古堡為1913年所建,兼作砲台及指揮所。古堡的平面呈四邊形,東西兩側各設稜堡一座以利防禦,大門在西北側,門外設照壁一座,稜堡及四壁共有射口(槍眼)31個,西北壁根設有儲水槽,壁體下層為鐵絲混凝土夾土壁,厚達60公分,並有扶壁柱,上層則砌磚壁。大門門楣原有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題字的「慎守其一」匾額,現已失竊。
山頭崚線附近仍留有戰歿日警的墓石,日治時期此地被視為是「理蕃」的紀念物。古堡是軍事防禦工事,為求堅固耐久,便大膽地採用了當時在台灣尚屬新建材、新技術的混凝土興建,更特殊的是因應山區交通不便、鋼筋運送不易,故以鐵絲數股綑紮,代替主鋼筋以進行補強。這特殊的構法,讓李棟山古堡在臺灣建築技術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古堡內現設有衛星定位基點及天線等設施。堡內原有建築物均已不存,徒留荒涼四面堡壁,成為當年血腥戰爭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