唭哩岸史
致在石牌路以北,
唭哩岸山(164M)和烏尖連峰以南,西以北投溪為界,
東至磺溪畔一帶,
現北投區之永和、永明、吉利、東華、尊賢、應尊和吉慶等里。唭哩岸是凱達喀蘭社平埔族語
kil-lrigan之譯音。
此地在往昔稱為舊淡水河向北突出的彎曲地帶,形似一海灣,可能因地形而命名(淡水廳志作唭哩岸莊)。
唭哩岸一帶最早有漢人開墾是始於明永曆15年(西元 1661年)。鄭成功擊敗荷蘭人,荷蘭人退出臺灣西南部,
惟仍佔有北部一帶。
後來鄭經派兵驅逐,鄭氏為防清兵進攻,遣將進駐雞籠(基隆)和雨尾(淡水),因見唭哩岸山明水秀,
土地肥沃,乃開築關渡至唭哩岸之通路,在唭里岸一帶大肆屯墾。
淡水河早期河水很深,船隻可一直航行至現在榮民總醫院一帶,當時唭哩岸的水運十分便利,商人在此停靠船隻、
裝卸貨物和休息,因此當地往來商旅人數眾多,商店客棧酒店林林總總,在加上此地為台北至
淡水間往來必經通道,故唭哩岸成為淡北地區最繁榮的一條街,街上住了許多大富翁。 這條熱鬧的「唭哩岸」街,
就是現在陽明大學大門所面對的「立農」街。但後來因水運沒落,陸路改道,
使唭哩岸地位一落千丈,直到民國四十五年,唭哩岸才發展出第二條街「吉利街」。「吉利」是「唭哩」的諧音,
代表吉祥順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