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逝的歷史教材】

  沿著福佑宮旁小巷子的階梯拾級而上,就來到了我們尋根之旅的第三站-重建街。向「萬應同善祠」前的阿婆打過招呼、聊了幾句之後,我們就往上走,來到了許順記。這個兩間店面式的房子,據執行長說,大約是昭和時期建的,重建街上有許多這種店面式的房子,為了方便做生意,門是用一塊一塊的木板拼起來的,可以左右開,也可以整塊拆下來開店,等打烊了再裝回去。


萬應同善祠

許順記
淡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現今的重建街
淡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九崁社區總體經營發展協會門口

神秘的石頭公

重建街31號
淡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燕子磚

  「許順記」在以前可是淡水最大的金紙店呢!重建街從嘉慶年間開始興起,是淡水第一條市街,在這條街上,一個人生、老、病、死所需要的東西,在這裡全都買得到,由此可見重建街在以前是多麼熱鬧繁榮的一條街了。只可惜中山路拓寬,開了通往淡海的路之後,重建街不再是交通的要道,就漸漸的沒落了。


淡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執行長站在石階上,為我們解說「六號道路」(也就是重建街拓寬計畫的道路名稱)所要經過的路線,由於重建街是階梯式的地形,路面到了這裡會成為較陡的斜坡,因此為了讓車子能夠行走,要將這裡的路面架高,經過清水巖的金亭所在地,往下延伸與中正路八巷接軌,到時候這饒富風味的階梯地形以及店面式的房子就都看不到了,所以讓我們趁現在好好的品味一下重建街特有的風貌吧!

   執行長說,中正路16號以前住的是一位很有名的中醫師,名字叫做陳棋宗,只要問老一輩的人,相信沒有人不認識他,老醫師已經過世了,現在住在這裡的是他媳婦,也已經六十多歲了。

   我們看到一間爬曼藤蔓、非常有綠意的房子,這就是「九崁社區總體經營發展協會」的所在地,我們進去拜訪了執行秘書鄭秀香小姐,鄭小姐告訴我們,位在重建街14號的「布袋戲博物館」即將開幕,到時候有空的話可以一起來參加。他們正在為保留重建街而努力著,希望可以多辦些活動來讓重建街受到重視,,如果有更多人認識這條淡水最早的街,體認到它的確有保留的價值,當許多人的意見傳達到政府,這樣也許重建街就可以保留下來了。他們真是用心良苦啊!

   道別了鄭小姐,我們跟石頭公合照了一張照片,這一塊石頭在這裡已經好幾百年了,陪著重建街的居民成長,居民早已將它當成生活中的一部份,石頭公見證著重建街兩百年來的繁榮與沒落,如今,重建街即將拆除,那這塊位在路上石頭公又將何去何從呢?我們看到石頭公上有被鑿過的痕跡,執行長說,那是一些地質學家像要研究看看它的材質,就敲下一塊帶回去研究了,聽說石頭公所在這戶人家的主人都特別長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石頭公磁場的關係?

   重建街31號的老房子是一定要來看的,它所用的磚、瓦全都是從大陸運來的呢!這間房子也是我們學校老師汪復禮老師的家喔!現在住在這裡的是他的爸爸及大哥,他爸爸是一名有名的中醫師,聽到我們是新興國小的學生,汪老醫師便很熱心的幫我們介紹,它說這房子的磚上面有一條一條黑色的條紋,稱作「燕子磚」。是燒磚時所留下的痕跡。這房子是道光年間建的,距離現在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了。房子還能保持的這麼好,他們一定也都很愛惜它。

   走在重建街上,想到這麼有歷史的街如果被拆除了,那真的是非常可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