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簡報

一、專題研究計畫網站的相關資訊

1.     連結至綠光網際博覽會網址

2.     連結至岸裡國小首頁

3.     專題研究計畫完成日期:2003210

4.   學校:岸裡國小

5.      縣市:台中縣神岡鄉中山路52

6.      老師:陳惠珠童永志林映伶

7.   多少學生參與這個專題研討計畫:8

8.      他們的年紀是:1112

9.      專題研究計畫聯絡e-mail: meno@mail.olps.tcc.edu.tw

二、專題研究計畫總覽

1.我們參加的類別是:地方社團與族群

2.我們的地方社區說明:

         地理位置:由台中縣岸裡國小出發,以學校內的史蹟與文物館所藏為根據,岸裡社為主要幅員,在擴
                                 散至岸裡社的鄰近地區,主要研究範圍不超過台中縣。

         人文族群:以巴宰族群在岸裡社的發展起源與發展為主,主要的文化考察在於巴宰族後代子孫的發
                                 展與文化承襲,以及岸裡社裡的遺跡,將以人物專訪
-後代子孫與研究學者,來呈現此專 
                                 題。

3.專題研究計畫概要:

岸裡社是平埔族的其中一支—pazeh的發源地,本隊對於這支在此地發源,在清代的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與貢獻的族群,因為漢化與外來人口漸增的情況侵蝕下,造成自我的文化與語言迅速流失。因為本校正是岸裡社的涵蓋範圍,與最早的pazeh的教育文化的起點,這百年歷史文化的根基與岸裡文物館的成立,以及處處遺留下的古蹟文化,如水利碑等的存在,讓我們開始展開調查pazeh族群在岸裡社所遺留的文化遺跡與文化習俗,藉由考察pazeh在岸裡社的起源與文物史蹟的尋訪,細說鄉賢的故事與專訪巴宰族的傳人等參觀活動,展開一場文化之旅。

4.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在學校有一間電腦教室,採用ADSL 上網 ;在家裡有的隊員是512k有的則是撥接上網

5.我們克服的難題:

1)一開始的隊員甄選:

對領隊老師來說學校的學生還蠻陌生的,因為才實習半年,惠珠與映伶老師一開始並沒有教高年級的,所以在一開始的甄員可以說是碰了大釘子,除了去各班詢問老師的意見,也參考了一些科任老師的推薦,才募集了9位菁英份子。

2)隊員時間的配合問題:

因為隊員來自5.6這兩個年級,又都分散於各班,在一開始的開會時間的訂定,問題就很頭大,孝任與易修兩位同學中午要去管理學校的網咖,婉琪、宛臻與庭軒禮拜二、四中午要去練習合唱與樂隊,放學後又都要補習上才藝班,領隊老師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找社團老師商談婉琪、宛臻與庭軒的午休時間是否可以空出,幸好社團老師開明願意讓他們休息一段時間,而孝任與易修又各自請自己的好朋友幫忙代班,才可以利用禮拜一、二、四、五午休來開會。

                                                   

3)人物專訪的洽談與時間商訂:

本地對本專題來說可以說是資源豐富但也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因為本地固然是pazeh的發源地,本校因為陳昭雄主任以及全校師生的用心,成立了岸裡文物館,對pazeh可以說是做了個交代,也有潘淑清主任這位pazeh後裔的資料提供,但是這兩位可說是學校的大忙人,加上學生的配合時間,可以說是花了很多時間的協商與調配才得以完成。

4)團隊合作的溝通問題:

本隊的隊員涵蓋56年級的學生,兩個年級的學生個性與思想相差很多,五年級的小朋友較天真、熱情; 六年級的小朋友則顯的穩重、冷淡,所以在合作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在隔閡與陌生的氣氛下進行的,不過,經過了兩個月來每個禮拜一、二、四、五的開會相處與戶外活動,有些團體已漸被打散,五六年級也開始兄弟相稱了,真的很高興這樣的轉變。

5)電腦技術方面的問題

在當初的人才甄選時,有些對象是針對其辦事能力與處事態度,所以在剛開始大家的電腦能力可以說是參差不齊,有些隊員在一開始的上網搜尋資料方面即碰了個大釘子,還好隊員們努力不懈,經過老師的教導與自己的努力,可以說是成長了不少,他們的成長令人動容。

6.心得箴言

在團隊之中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尊重」,不管自身的能力多麼強,都不應該在言語上或行為上貶低別人的價值,是我們常常告誡學生的話。太過於自負會得不到別人的喜愛,不管期間的風風雨雨為何,很高興許多學生的成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合作的過程中,「互信、互諒」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所秉持的共事態度,而如何在時間並不充裕且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完成這份工作,是我們的一大課題。這份報告研究至今的成果,其實是由一連串的衝突所產生的。能夠衝破這些難關完成這份研究計畫,我想這是比什麼都更難得的體驗與結果吧!

 

三、專題研究計畫要素 

1.      請針對本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的研究與活動如何與九年一貫課程相結合說明:

  本校位於岸裡社,擁有許多人文歷史資源,古碑亭裡的水利碑正是巴宰族的歷史見證,而本校因為多位老師與主任的努力,也成立了文物館,除了完整的介紹巴宰海族的歷史外也供學生們做鄉土教學的認識與發展,因為這次的專題研究計畫與活動的進行,使本校的文物館更進一步的被發掘其文化價值與意義,並為它做了一次整理與重新規劃,讓文物館能更適合學生學習與欣賞,老師更能善加配合融入教學課程中。
        本校的鄉土發展領域也剛好涵蓋本次專題的岸裡社範圍,配合我們的古蹟巡禮為本校的低、中、高年級學生設計了一連串的年級學習單。  

                             

2.   你們使用了哪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網際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

資 訊 科 技

使    用    內    容

錄音機

在採訪前事先討論好發問的問題,每次採訪,至少用兩台錄音機錄音,以避免錄音失敗。

電話

聯絡被採訪人員、組員,及網頁博覽會服務台。

傳真機

傳真資料、採訪公文。

數位相機、傻瓜相機

拍攝我們研究、訪問的過程。而每次採訪,我們兩種相機都帶,以避免照片照得不好、不清楚。

網路攝影機(CCD)

拍攝我們在電腦教室製作網頁和開會的過程。

電腦、網路

利用電腦和網路來查詢我們需要的資訊,並加以處理。

e-mail

用來聯絡隊員,發佈一些任務與公告事項

掃描器

用來掃描採訪得來的圖片、照片。

印表機

將網路上找到的或需要用到的資料列印出來。

電腦軟體


我們常用的軟體有Frontpage2000、IE5.0、Word2000、PhotoImpact6.0、CuteFTP、SuperMp3 Recorder、非常好色3 、
Java script、Winzip、ACD see 4.0

 書籍、剪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社教會
(設教120週年史)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牽田、走鏢(巴宰族群文史手冊)
巴宰海祭祖歌”ai-yan”初探手冊(國立藝術學院出版  溫秋菊)
割地騙水案手冊(潘萬益先生提供)
巴宰王國(潘稀褀 著)
一個中部拍宰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以上社村為例   (洪麗完教授著,收錄於『台中縣建築發展』)
台中縣岸裡社開發史〈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印行〉
回歸與落實地圖傳單一張

公文

向陳總統連署書一張、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公文收發簿、受文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公函

3.   你們用什麼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接觸來扮演你們的博覽會之大使或發言角色?

  我們在一開始時即已分組:有活動組、文編組、資訊組,我們的大使工作可以說是落在活動組的易修與孝任兩位隊員身上,負責聯絡學校的重點採訪人物陳主任與潘主任,透過親自查訪,從時間的敲訂定到訪談問題,都由兩位活動組員去分配。而校外人士方面則由活動組的領隊惠珠老師以電話的方式作洽談,先從陳主任那裡問到陳炎正先生的電話,總共打了3次電話才找到陳先生這位大忙人,以簡報式的書面資料先向其介紹此次活動的性質與意義,再安排訪問;而潘萬益先生則是請與他熟悉的潘淑清主任,以電話的方式向他聯絡洽談時間。

                                              

  我們的隊員分散高年級各班,所以幾乎高年級的學生都知道我們參與的這個活動,而與以支持。學校方面,校長與主任早在參賽時即在校務會議對全校老師發表過這個活動,每位老師也都很支持我們的活動,常常提供我們關於這方面的消息,在此感謝岸裡國小的全校師生。

 

4.   你們的專題研究計畫對你們學校和地方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體悟

  1)研究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

        學生們對於地方鄉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大家從對巴宰族的陌生到現在的深入瞭解,隨時可以對周遭的人侃侃而談巴宰民族對台中地區開發的重要,甚至影響他們的朋友、家人,一起對巴宰的文化付出關心,這是最難得的結果了。而學生們因為這次網際博覽會的活動,對電腦也更有興趣,在資料的搜尋方面更得心應手了,相信這對他們將來的發展上也更有幫助。

  2)研究過程中對老師的影響:

        領隊老師們可以說是第一次的常識帶領學生們參加這麼大型、規模的活動,又都是實習老師,坦白說因為經驗不足的關係,在很多地方上包括任務的發派到人際的處理上,都有很多缺失,這一路的風風雨雨,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對同事、對家長、對學生的態度相處上,都有很多的體悟與感觸。而學校的老師,因為這次的專題,帶動了對文物館更進一步認識的風潮與討論,相信學校也得到了一些寶貴的資料。

  3)研究過程中對社區的影響:

  其實,岸裡社地區的巴宰古蹟仍處處可見,雖然附近以大多是漢人,但古蹟仍隨處可見,足見當地長官與社區居民原本的重視,後來更因學生的影響,帶動了附近地區的居民對巴宰的認識與回憶,有些巴宰的後裔也藉由學生提供了個人的一些資料。在古蹟巡禮時,社區居民對於我們這種探詢古蹟的活動也顯的很感興趣。

                                                  

5.  你們社區中的其成員是如何提供協助或義務參與你們的計畫?

這次的『岸裡尋根pazeh』專題研究計畫,一開始可以說是在本校的安豐瑾老師林美利老師的支持鼓勵下開始進行的,從專題的定名到參加類別方向,都給了不少建議,對整個活動的起步有很大的幫助。再來要感謝本校的陳昭雄主任潘淑清主任,兩位平時對研究巴宰與岸裡社的關係就很有心得,潘淑清主任更是潘敦仔的後代子孫,提供的資訊想當然爾的是非常重要的,而陳昭雄主任以文物館這個龐大的資料庫,隨時提供建議與資料圖片,真的是很感謝他們。當然本校的陳美珠校長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在實習的時期還能帶學生參賽。最後要感謝隊員的家長們(庭軒家長柯易含先生、欣理家長林漢明先生柏翰家長安豐瑾女士、婉琪家長王淑芬女士、孝任家長賴豐男先生、易修家長呂耀洲先生、文揚家長陳美慧女士、宛臻家長絹喬女士),因為他們的支持與鼓勵,勇於讓孩子在繁忙的課業與才藝中,還能抽空參加這個專題研究,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他們對我們領隊老師的尊重與協助。

6.  專題網頁作品智慧財產權說明?

     本網頁資料來源分成五個部分:

         1.書面資料為

           『巴宰王國』(稀褀 著)

           『一個中部拍宰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以上社村為例  (洪麗完著,收錄於台中縣建築發展』)

           『台中縣岸裡社開發史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印行〉

           『巴宰海祭祖歌”ai-yan”初探手冊』(國立藝術學院出版  溫秋菊 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社教會』(設教120週年史)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牽田、走鏢』(巴宰族群文史手冊)

        2.網路資料則從台大圖書館-大社文書電子書

            平埔九族  http://www.syps.hlc.edu.tw/taiwan/newpage22.htm

            開發志  http://www.syps.hlc.edu.tw/taiwan/newpage22.htm

            葫蘆墩情懷  http://content.edu.tw/primary/country/tc_ua/a001/funyun/funyun.htm

            台中縣鄉鎮地名的由來  http://content.edu.tw/primary/country/tc_ua/a001/funyun/funyun.htm

            台中大社的地名轉換  http://w2.world.net.tw/~pingpu/education/Essay/essay1995b/nSTF/nStf.htm

            飲水思源看葫蘆墩老圳  http://bbs.ee.ntu.edu.tw/boards/History/2/4/6/11.html

            3. 斟詢研究人士:岸裡國小-陳昭雄主任、潘淑清主任、林美利老師、安豐瑾老師
                                                      
地方人士─潘萬益先生、陳炎正先生

         4. 圖片提供:潘萬益先生、陳昭雄主任、岸裡文物館館藏

         5. 小組隊員個人心血影像美編、資料整理

7..  發現、 教訓、和驚奇:

這次的專題研究讓我們發現了很多社區寶藏,包括古蹟巡禮、潘萬益先生與陳炎正先生這兩位地區鄉土大使,對我們地方的相也發展貢獻良多,也因為他們讓我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
        而因為進度分配的不夠周密,小組之間的工作分配不協調,導致勞逸不均的情形,影響合作團結的氣氛,小組之間不夠尊重,有些人太講人情,有些人個人主義重,彼此之間的協調性不夠是我們學到的教訓
雖然其間的過程辛苦,有歡笑、有憤怒、有委屈,但是做出的成品是令人驚奇的,是如此出乎意料的好,令人感到驕傲!

 

第四屆台灣學校網際博覽會貢獻表

參與人員 工作事項 百分比
學生 

1.採訪

2.照相攝影

3.記錄訪談內容

4.編輯、整理書面資料

5擬定訪問大綱.

6.資料搜尋

7.相片美編  

50%
指導老師 

1.召開小組會議               

2.專題研究資料
   歸納與分析

3.專題網頁指導與檢視

4.擬定專題名稱
   專題架構

5.進度分析

6.電腦技術輔導

7.專題簡報輔導

30%
家長

1.提供資料             
2.
提供受訪對象

3.專題諮詢

10%
社區居民

1.提供資料               

2.接受專訪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