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鯤鯓的地理環境

 

青鯤鯓位於台南縣最西邊。

「鯤」,是古代一種很威武的魚,「鯤鯓」,原是海中的大魚,後引申為島之義。現在台南安平附近有所謂的「一鯤鯓、二鯤鯓……七鯤鯓」。台南縣風景區馬沙溝附近,有所謂的「青鯤鯓、南鯤鯓」,皆是指江海中的小 島,而「青鯤鯓」是沙汕地形,遠望像一尾青色鯤魚的身體而得名。也有人說庄中原來有青龍穴,所以地名中有「青」字。

「青鯤鯓」位於台南縣將軍鄉,將軍鄉北邊以將軍溪和北門鄉為界,東北邊和學甲鎮為鄰,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南邊和佳里鎮、七股鄉為鄰。若將將軍鄉分成東西 二半部,東半部以務農為生,西半部則以沿海漁業為最多,「青鯤鯓」即位於將軍鄉的西半部,且是位於西南邊,村民大多以沿海捕魚為業。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府志所載台灣府總圖,當時鯤鯓是個小島。

<臺灣府誌>云:「青鯤鯓西臨大海」,民國二十三年前,「青鯤鯓」本位於臺灣海峽中的孤島,四面環海,後來,因大水災河川改道,泥沙淤積,彎曲的內海漸漸形成陸地,因此而有「鯤鯓」這個地方。「青鯤鯓」目前面積約二十五甲,人口約三千七百多人。近年來,近海漁業因環境污染而影響漁獲量,所以村民紛紛外移謀生,從事捕魚之村民日趨老年化,可預期未來「青鯤鯓」將走向「老人村」一途。

 

民國二十五年,陳天賜先生帶領村民,在海上興建的聯外道路完工後,青鯤鯓和陸地連接,孤島之名就此消失。

青鯤鯓四周圍是七股鹽場,工一區和工二區是六零年代所建。

民國六十年代台鹽要在青鯤鯓的西北邊和西南邊海埔新生地建鹽田,這些海埔新生地在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時露出。可是村民非常的反對,因為當時施工的大卡車壓壞了馬路,小孩無法坐車到後港國中讀書。而且以前只要退潮後在海埔新生地上,小孩子光是撿蛤蠣等漁獲,每天都可以賺個100~200元,約現在新台幣1000~2000元,因為建了鹽田,減少了許多漁獲,家長會長李福春先生告訴我們,估計一年鯤鯓漁獲短少2億元。以前青鯤鯓的外圍都是屬於七股潟湖的一部分,因為鹽田的開發,七股潟湖就越來越小,變成了現在的局面。

 

 

青鯤鯓目前四周圍大都是鹽田,原有在頂山村和大潭寮方向的鹽田多是日據時期或民國三、四十年代所建。民國五十年代開始規劃鯤鯓以西的海埔新生地為鹽田,分為工一區及工二區,於六十六年施工完成,規劃的工三區則未實施,否則今日七股潟湖將不復見。七股鹽田工一區和工二區完工之後,鹽田一直連接到外海的青山港沙洲(外線),只留了一條西南航道和北航道讓青山港的漁船進出,近年航道日漸淤積,青山港的規模已大不如前。

七股鹽田工一區施工前的海埔地,位於青鯤鯓西北邊。

近年來七股鹽場已經廢曬,只留下大片荒蕪的鹽田,但對自然景觀和生態已經造成永久的破壞,鯤鯓的小孩已經無法體會以前祖父、父親下海抓魚蝦、撿拾文蛤的樂趣。

 

 

 

 

七零年代鯤鯓往大潭寮的道路,當時還是二線道,兩側是漁塭,中間轉彎的是漁船航道,左上方成扇形的是工一區鹽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