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北

艋舺龍山寺

廣州街211號     二級古蹟

龍山寺位於萬華區廣州街二一一號,為第二級古蹟,公奉觀世音菩薩,係由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籍人士,赴晉江安海鄉龍山寺分靈來台。寺建於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五年落成。

該寺興建迄今,因天災人禍損壞而經數次修建。嘉慶二十年地震,同治六年暴風雨後均募款重修。民國八年,因棟梁蟲蝕,壁柱丹青剝落,當時住持福至和尚等倡議,廣為捐款,於次年改建,聘泉州匠師王益順建造,至民國十三年竣工,豪華壯觀,為全台寺廟之冠。民國三十四年盟機空襲,寺之中殿右廊炸毀,因當時兵煲民疲,修葺草率,乃於民國四十二年加以重修,而蔚為觀光勝地。

龍山寺坐北朝南,由前後殿及左、右護龍圍繞中殿而成,前殿有銅鑄龍柱乙對,中殿龍柱四對,雕工精細。木雕亦甚精巧,尤以正殿內藻井及神龕最出色。此外,寺內楹聯、題詩匾額甚多,饒富觀覽價值

 

艋舺清水巖

萬華區康定路81號

三級古蹟

清水巖俗稱祖師廟,為第三級古蹟,位於萬華區康定路81號,祀清水祖師,為安西移民自原籍湖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嘉慶二十二年,同治六年均曾重修。日據末期,民生凋蔽,廟貌殘破,民國四十七年信眾聚資整修,恢復舊觀。
廟宇坐東朝西,南殿兩側龍虎牆上有磚刻圖案。廟內現存有嘉慶二十二年重修時廟董翁有來之廟門石刻陳維英楹聯,另光緒帝御賜「工資拯濟」額,高懸中殿。

艋舺青山宮

萬華區貴陽街二段二八一號

三級古蹟

青山宮,位於萬華區貴陽街二段二八一號,為第三級古蹟,廟祀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每年農曆十月廿十二日為神誕日,祭典甚盛。廟內有光緒八年同知何恩綺獻「神靈昭著」匾額。
據載,咸豐四年,福建惠安漁民奉原籍青山廟靈安尊王神像至艋舺,由大溪口登岸,途經今西園路,神輿不能舉,眾議就地建廟。時值瘟疫流行,凡至祈求者能幸免死亡,故善日增。咸豐六年,因街董倡議而改建新廟於現址,歷時三年完成,華麗壯觀。後經數次修建,現殿宇大多重建於光復後。

西門紅樓

成都路10號

三級古蹟

西門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這是日治初期台灣所建較早的市場。一八九六年台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繼而在一九八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服務西門附近的市民。同時期全台所建的市場後來大都已改建,唯獨西門紅樓留存下來,在台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
紅樓為近年才使用的名稱,原來稱為市場八角堂,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近藤十郎,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市場內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台灣土產。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貨,非常熱鬧,成為老一輩台北人記憶裡深刻之事。
未來紅樓將朝活用古蹟的方向規劃為電影文化展示空間,在西門町仍然屬於富有吸引力的古蹟。

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

北門 - 忠孝西路、延平北路、中華路、延平西路和博愛路的交叉口

東門 - 總統府前(中山南路、仁愛路、信義路和介壽路的交會點)

南門 - 不詳

小南門 - 愛國西路尾端

一級古蹟

北門 -
站在北門前方望過去,真是一幅奇異的景象;忠孝西路、延平北路、中華路、延平西路和博愛路的交會中心點,車輛川流不息,四周高樓大廈競相聳立,而在高架陸橋緊緊夾歭之下,這座古老的清代城門,依然顯現昂然不屈的身姿。
北門,是清代台北城唯一保留原貌的建築,被列為1級古蹟。不但建築別具特色,也是台北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值得我們重視。

東門 -
東門的位置非常特殊,正好和總統府遙遙相對,又是中山南路、仁愛路、信義路和介壽路的交會點,醒目突出,氣勢不凡。東門原先像座雕堡,現在則是改建後的形貌,已面目全非了。
由於東門鄰近總統府,光復後一直有憲兵駐守,人們不得靠近,民間因此流傳著「東門底下有地道直通總統府」的說法,增添不少神秘色彩。不過,這種傳說已被曾翻修過總統府的建築專家否認了。
東門原本的樣式和北門很相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4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城樓正反兩面,各有1圓2方的窗洞,可供防禦及監視。兩旁則有街城牆階梯的拱形門孔,可以出入城樓。
和北門不同的是,東門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而兩側門孔旁均加開方形窗洞。另外,北門的外廓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

小南門 -
小南門位於愛國西路的尾端,雖然在龐大的陸橋擠迫下,早已不復昔日身為進出要道的光采,不過,它仍是值得我們探訪的台北城重要史蹟。
對照著眼前的景象,可以發現今天的小南門,外形已大大改觀:原先飄逸輕巧的樓閣及柱廊,已被改建為今日北方宮殿式建築。幸好石砌的城座還是舊觀,而且仍立於原址,可讓我們來推想昔日南城牆的景觀。
台北城剛建好時,小南門四周幾乎全是稻田,極為空曠。當年各邊城牆都只開1個城門,而少有人家的南城牆卻開了小南門和大南門,可說是相當奇特的。
小南門的形式,不像其餘4個城門有如封閉、肅殺的雕堡一般,反而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非常特別。小南門城樓的木造結構外露,四周柱廊環繞,樓閣上還有許多豐富的雕飾。再看屋頂,是屬於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有力。
城樓正面有3個雉堞,可能是為防衛近代火器的設計。但細看城樓的側面、背面卻圍有磚花矮牆,精美別緻。這些特色,可看出原先為防禦而建的小南門,反而突顯出優美的建築藝術,相當有趣。

台北郵局

忠孝西路1段114號

三級古蹟

台北郵局位於北門內,早在二十世紀初年即有一座本造郵局,至民國十八年(西元一九二九年)再改建鋼筋水泥大樓。設計者為栗山俊一,當時正值現代建築萌芽時期,因此北門郵局採用折衷樣式,在細部上仍有古典之影響,例如立面上有山頭裝飾,牆面出現古典柱頭,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上亦充滿了線腳。原來在入口處有半圓拱廊,但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五O年代被拆除。這座當時台灣最大的郵局使用鋼骨構造,但外牆多用貼面磚及洗石子技巧,有時代特色,尤其它的褐色面磚,據說有防空保護色作用。

台北孔子廟

大龍街275號

三級古蹟

台北孔廟的創建,肇始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台灣北部設置台北府,當府於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動工,即今日的台北孔廟的前身,其中至今歷經許多波折,如經費的不夠、土地的不足,還有更不幸的事情,就是於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役,台灣割讓給日本,間接影嚮到孔廟內的一些禮器與樂器的遺失,建築逐漸遭到荒廢,甚至「至聖先師」及先賢牌位多被損毀,而祭孔典禮也停止,了但這些問題一一解決,至民國十四年三月由大龍峒士紳陳培根捐獻田地二千多坪為最多和當地紳商賈捐地及募款,使土地和經費問題解決,之後即聘請泉州名匠王益順擔任台北孔廟的總工程師,王為清末福建最有名望的建築木匠,廈門的南普陀寺即由他修建,他將中國南方建築的許多精華表現在台北孔廟,可說是很典的閩南式建築。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大同區迪化街一段六十一號

三級古蹟

城隍廟,為第三級古蹟,位於大同區迪化街一段六十一號,奉祀城隍廟主神,並配祀城隍夫人及三十八義勇公(即曾自艋舺護神金身置大稻埕中途受襲死難者),舊時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霞海城隍誕辰,盛況空前,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稱。
廟原建於大佳臘堡八街,咸豐三年,因械鬥街毀,移建現址。咸豐六年興工,九年落成。民國二十三年復經修葺,廟內匾額、楹聯甚多。

林安泰古厝

中山區(市立美術館附近)

林安泰古厝原位於台北市四維路141號,林家於乾隆19年由福建泉州安溪來台,後代子孫在艋舺經營「榮泰號」貿易商行,合併原先家鄉地名,故稱為「安泰」。是台北市現存古厝中年代最久最完整的古屋之一。

林安泰古厝於67年6月因敦化南路拓寬而拆除,再於七年後由台北市工務局以古厝原尺寸大小重建在本公園內,並於76年6月17日開放。

義芳居古厝

基隆路3段155巷128號

三級古蹟

義芳居古厝為台北早期開拓者陳氏族人所建,約建於清光緒二年
,正堂內供奉祖先牌位,彫琢精緻。這座三合院古宅為典型的台北盆地古宅,當時地方不安寧,時有盜匪出沒,所以居民皆自備防禦設施
,義芳居古厝內即暗藏許多銃眼,另在外護龍建二層樓的銃櫃,以備盜匪來犯時可以反擊。

淡水紅毛城

明崇禎二年(西元一六二九年)創建

臺北縣淡水鎮圭柔山

紅毛城原名聖多明哥城,為西班牙人所建,西元一六四二年荷蘭攻佔此城,因荷蘭人為紅髮,故稱紅毛城。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於一六八一年重修此城,並派有駐軍,紅毛城乃為扼守淡水河之軍事要地。主摟凸出於高地的最前線,為荷蘭時代遺留下來之建築。英國於一八六七年與清廷訂立紅毛城永久租約,次年遷領事館於紅毛城,並徹底整修,增建領事住宅。民國六十一年英國撤館,先後委託澳大利亞及美國代管。民國六十九年六月卅日正式收歸國有,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廿五日整修完竣正式開放國人參觀。

 

 

桃       園

桃園神社

現存最完整木造日式神社

許多人到日本京都時,會為神社建築之美所感動,其實看神社何必遠赴京都?去桃園便可。

桃園縣忠烈祠的前身是桃園神社,建於一九二八年(昭和三年),在日據時代祭祀天照大神(日本民間信仰,明治維新後是天皇家族的象徵)。台灣光復後,在民國三十五年改制為新竹縣忠烈祠,紀念武昌起義的革命先烈;民國三十九年,改稱為桃園縣忠烈祠,供奉鄭成功、邱逢甲等開發台灣有功的先賢。

台北市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姚其中說,日本人占領台灣期間,一共在台灣蓋了一百九十八座神社。十五年前,桃園神社一度要被改建成鋼筋水泥建築,所幸建築師在開工前及時發現它是日本人在台灣所蓋的最後一座神社,遂將重建費用挪做整修之用,桃園神社才得以倖存至今,並在民國八十三年被列為三級古蹟,成為台灣現存保留最完整的木造日式神社。

桃園神社是歷史改朝換代下的最後活口。日人撤離台灣後,桃園神社不但改名為忠烈祠,代表神社正式入口的 H 形「鳥居」,上梁枋已拆除,成為本土意涵濃厚的「雙十」;鳥居前右方的「東沐」前,青銅駿馬馬身原鑄有代表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花浮印,也遭人以硫酸局部腐蝕。

回到建築本身的鑑賞,桃園神社的建材代表日本昭和年間皇室對台灣檜木及木工的喜愛。桃園神社與東京的明治神宮相同,使用台灣檜木建造,木材及青銅瓦都不上漆,歷經歲月的洗禮後,反而凸顯出建材本身的美感。

在格局方面,桃園神社與日本本土的神社完全相同。遊客從山腳下的入口拾階而上,稱為「急石段」的素簡石階,猶如蒙太奇運鏡般產生視覺預期心理。走到「鳥居」,仍見不著本殿,參道左右兩旁分別是「西淨」(淨身處)與「東沐」(主祭者齋戒處),一直到中門,穿越拜殿,才進得最高處的本殿。要一窺本殿堂奧,還得拾半步梯而上,半步梯具有平撫信眾急燥情緒之效,躡足拾階禮拜,方能懷抱敬謹恭慎之心。

梅鶴山莊

林家大溪總管的私人豪宅

 

提起台北縣板橋市的「林家花園」林本源園邸,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林家家大業大,從清朝以降便是台灣知名富豪,在台灣北部的版圖甚廣,連桃園大溪也有不少私產,從林家大溪總管林登雲的私人豪宅「梅鶴山莊」,不但可一窺林本源的龐大勢力,也可看到桃園客家住宅樸實無華的敦厚特質。

梅鶴山莊隱身於大溪蔣公陵寢附近的一座山裡,客式三合院遵循前低後高的尊卑空間觀念,後倚青翠山丘,頗有大宅門的布陣格局。據說當初為梅鶴山莊堪輿的風水師,即曾預言林家的風水會為後代帶來官祿。

果不其然,梅鶴山莊現在雖由林登雲的第五代傳人林火喜應掌管,但家族裡出了不少地方重要人物,包括第一屆國大代表林火喜厚、前大溪鎮鎮長林火喜達等,現任桃園縣長朱立倫也是林氏家族的姻親。 

梅鶴山莊的門樓相當厚實,比一般民家的厚了好幾寸,關起大門,除了橫閂之外,門後方的地板上還留有放五個直閂的凹痕,顯見它所擔負的防禦功能比一般民居來得強。

大門上方的門楣上,懸掛著「榮封第」匾額,是林登雲當年被封為五品官的歷史見證。林火喜應熱心地解說,正廳裡的神桌係由肖楠木建成,跟廟裡的神桌一樣,四面都有雕花;抬頭可見一根又粗又長的橫梁,稱之為丁梁,每娶一房媳婦就會在丁梁上掛一對燈。

姚其中說,除了大門上方的裝飾稍微華麗之外,梅鶴山莊大致體現了客家傳統房舍樸實無華的特性,格局嚴謹,陳設也以實用價值為最。對喜歡看古蹟的人來說,是令人驚喜的私房景點。

 

聖蹟亭

惜字崇文的文化見證

什麼是聖蹟亭?姚其中說,就是專門拿來燒廢紙的爐子。聖蹟亭又名「惜字爐」,源起於明末清初,大多出現在城門外、廟裡或書院中。彼時漢文化大行其道,人們獨尊文昌帝君,舉凡寫過字的白紙皆以「字紙」稱之,且不能任意丟棄,以免下輩子成為白丁。字紙用畢得恭敬地疊好,由老先生挑到聖蹟亭去燒,用以祭拜文字發明者倉頡,如此惜字崇文者,下輩子方能投生為識字人。

這種把文字當做神來崇拜的習俗,是中國傳統「惜字崇文」思想的化身。桃園龍潭的這座聖蹟亭,是台灣現有保存最好的石造惜字爐,建於光緒元年,在光緒十八年及大正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兩度修建,在民國七十四年被列為三級古蹟,目前由台積電認養。

現代人的物資來源不虞匱乏,像古人那般既環保又惜福的惜字爐,如今已失去功能性價值,愛書人來此一遊,恐怕是感觸良多了。

從外門進入,得穿過第一、二、三進,一路拾階而上,帶有步步高升之意,供台可供遊客焚香祭拜;爐體有三層,由上至下分別是六、四、八角,取六合、四象、八卦之意。最下層有三個石雕,由左至右為「獅子滾繡球含寶劍」、「麟吐玉書」、「鳳鳥銜書」。此外,尚有四對重要對聯,其中一對寫著「自古能知化丙者,於今便是識丁人」,最能表達平民百姓對知識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