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拚原因攜神敗逃

郊拚原因


 
三邑與同安位置圖
(圖片來源:承續文化香火-霞海城隍一書)

  漳泉械鬥,甚至閩粵械鬥,在大陸早已是屢見不鮮的事。各藉移民來台之後,又為了彼此的經濟利益而互相衝突,積怨日深,最後演變成兩個地區的人民互相械鬥。
  北台灣開發較晚,因此嘉慶中期以後,南至大甲溪北至淡水河一帶,常常有械鬥發生。艋舺八甲庄的同安籍移民與大陸的廈門一帶進行貿易,稱做「廈郊」或「下郊」,而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居住在淡水河沿岸,掌握貿易的優勢,他們的商業同業公會稱做「頂郊」。各籍移民來台,難免會因競爭商業利益而發生衝突,當時同安人組成的下郊與三邑人的頂郊為了爭取淡水河岸的碼頭與大陸貿易,時常發生衝突,長期下來,雙方不睦。在清朝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時,艋舺發生「頂下郊拼」的械鬥。
  除了經濟原因之外,雙方發生衝突的遠因是因為同安是泉州府中最接近漳州的縣,與漳州人友善,在漳泉械鬥時,同安人往往加入漳方,因此同安人與三邑人平時已有嫌隙。

參考書目: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葉倫會/歷史文物第七期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許雪姬/台北文獻直字第102期

遠渡重洋|頂下郊拼|立基稻江日治時期今日霞海歷任主事回簡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