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墟為台灣拍賣牛隻之市集,與中國大陸的豬仔墟、玉墟有別;是台灣農業社會獨有且非常重要的農特產品市場 ,源自清朝;當時台灣府轄內最早設立牛墟者,是在灣裡街南門外的灣裡街牛墟(今善化牛墟),其位置在目前善化鎮南觀里文昌路一帶,縣改建為鎮立圖書館及社區小型公園。

    後來奉准設立者,大都在清光緒24年(西元1894年)前後,除灣裡街牛墟(善化牛墟)外,還有舊社今(歸仁鄉),大穆降(今新化鎮),崇德里(今歸仁鄉武東村),長興里(今仁德鄉),新豐里(今關廟鄉),鳳山 ,鹽水港,樸仔腳(朴仔腳),鐵線腳,嘉義,茅港尾(今下營鄉),楠仔坑;及後來設立的斗六、北港、土庫、西港等地。

    回顧台灣設置牛墟得歷史經過,可供考據的文件極少,但從有限得文獻得悉,自清代起,因為台灣農村社會為主要以農為主的農業社會,牛隻成為農名耕作和運輸的重要工具、家產,價值不凡 ,也是帶動台灣農業發展的大功臣之一,所以常傳出竊牛案件,因牛引起打架事件、訴訟案,屢見不鮮。

    只是牛墟在日據時代呈現蓬勃發展的顛峰,全須向官方(辦務署)申請方可設立,並得訂定牛墟規約;但演變至今,雖還維持由官方開放承租營業(北港牛墟、鹽水牛墟)或完全由私人經營管理者(善化牛墟),然相關開設規約以不存在 ,完全為自由市場交易,如今鹽水牛墟為農會經營,北港牛墟為鎮公所經營,善化牛墟為私人經營,雖各地負責經營者不同,然而實質上軍事吸引名眾和牛販,樂於聚集得牛墟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