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果之栽培管理 仙人掌果生產技術 談仙人掌果經營管理

仙人掌果之栽培管理


前言:

  仙人掌果是仙人掌科,為多年生攀緣性多肉質植物,蔓莖呈三角柱形,莖節上會長攀緣根,可攀附在牆壁、棚架或其他支撐物上生長,肋大多數為三條,每段莖節稜角凹陷處各生短銳刺數支,植株最高可達10公尺。
  一般生長在高溫下,而對於低溫的忍受度很差,4℃時會有些輕微的凍傷,結冰時會死亡。每年5-11月是開花結果期,可結成橢圓形的果實,食用的部分是花蕾及果實,含豐富的維他命、纖維素、葡萄糖及礦物質,是一種為人所喜愛的健康食品。目前台灣栽植之仙人掌果可分為紅龍、黃龍及刺梨三大類,紅龍類又分有白肉紅龍與紅肉紅龍兩種,而台灣所生產的高品質仙人掌果實,則分別有白仙蜜果(White  Fitaya)、紅仙蜜果(Red  Fitaya)、黃仙蜜果(Golden Fitaya )稱。

  至於刺梨種類極多,果實供食用,肉質莖除去外皮後可當作蔬菜。本省於早期引進,目前廣佈於澎湖海邊為多,已成為澎湖之特產,但澎湖刺梨之花為黃色,果為紅色。

品種選擇:
  台灣目前市場最多者為越南之白肉紅龍果,其產量高,授粉率高,抗病力強,比較不怕冷,果實糖度以果心最高可達17.6 Brig。紅肉龍果授粉率不高,果實糖度達18 Brig ,若能有白肉紅龍果花粉做交叉授粉,果粒會比較大。黃龍果為極品,其果實黃色多刺,全熟後細刺會脫落,較紅龍果小,但糖度較高,種子亦較大。國外展示訂單以黃龍果為主,紅肉紅龍果次之。

  因此,初種者最好三種品種都種。紅肉紅龍果與白肉紅龍果同屬於Hylocereus屬,紅肉紅龍果於4-5月氣溫升高之際開始開第一次批花,持續至11月止,而白肉紅龍果則5-6月開始開花,至10月即停止,因此同一園中須混種紅肉紅龍果亞種,彼此之間互相交叉授粉,才可更提高其授粉率。至於黃龍果開花是在春夏之交或中秋氣溫變化較大時,才能促成花牙開花。

開花結果習性:
  仙人掌果是熱帶水果,於春夏季開始開花結果,以紅龍果為例,其花芽自莖節稜角凹陷著生針狀葉液內處萌出,待約7天候,花芽長至2公分大小。如莖之一節有同時萌3個花芽以上,一般至可見花芽後10天,會因自然淘汰而剩下1-2個芽,如2個芽相差1天開花,常使果實較平均果種為小,或兩果一大一小,為保持果實的大小,不讓養分分散,在可見花芽後10天內疏芽。

  待約20天後花朵會在日落後逐漸開花綻放,凌晨1時左右花徑開到最大,到了清晨,天際呈現魚肚白時,花冠逐漸閉合,太陽昇起後花朵就凋謝,是名副其實的夜仙子(Night-Blooming  Cereus),又稱霸王花,因其花冠徑達25公分,花全長達45公分,全花重達350-450公克。當授粉完全時,果房之間形成離層而脫落,若為自行掉落,可人工剝除,否則遇雨水容易腐爛。

  授粉後第6天果房明顯膨大,至第25天果實開始變紅,轉紅後第6天,果皮有光澤出現時,即可採收。夏季時由開花那天算起,第30天即可採收,但是到11月氣溫較低時,則需第40天才能採收。另以果實鱗片顏色即狀態亦判斷採收的指標,若果實表面之肉質葉狀鱗片過半較紅,或軟化成反捲時,即適宜採收。春夏季開始第一批花後隔10-20天,可出現第二批花,一年約有7-10批花,其中以7-8月的萌芽率最高,使得產量集中在8-9月。

生長條件及植株特性:
  紅龍果為熱帶植物,並不耐寒,如果長時間在溫度低於8℃,葉片會發生散發性的黃色凍傷,若在冬天會下雪的山區則不宜種植。紅龍果屬於仙人掌科,卻不是沙漠植物,原產於中美洲的熱帶樹林中,是寄生在樹上的一種寄生植物,其氣根自樹皮上延伸到地面,在充滿有機質的森林地面上吸取腐熟的枯枝樹葉為養分。表淺的根怕日曬,有必要以野草來保護,然而有很多種植者,卻把紅龍果當成木本果樹種植,不但深埋,拔草,還舖塑膠布,這完全違背此植物的特性。因此,應行草生栽培,有益保濕、防寒、防熱之功能。

  而且紅龍果枝條上的氣孔在白天是閉合的,可減少水分喪失,到晚上氣孔張開,主要吸收CO2,吸收到植物內CO2形成碳酸儲存起來,會解離出氫離子(),因此在清晨用舌頭嚐之,會感覺到酸度相當高,白天太陽出來者,植株以晚上所儲存的CO2來行光合作用製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到了下午,莖肉就漸趨中性。紅龍果植株晚上吸收CO2與一般的野草正相反,野草放出的CO2剛好供應給紅龍果,形成互補的關係。

  野生之紅龍果生長在岩石縫間或海邊沙地上,對土壤要求並不高,不論平地、山坡地、水田、旱田或鹽分地均可種植。一般認為紅龍果植物耐乾、忌水,宜種在砂質土。事實上,幼苗期種在砂質上,是有助長根,然而對後期生育較不理想,因根盤不易形成,水分及肥分易流失,生長速度筆肥沃的土壤緩慢。

繁殖:
1.實生法:利用種子繁殖,在砂質土或培養基下播種約4-5天發芽,待一個月長出小綠芽後,可移植至黑色小
盆,培育至長節時定植於田間,約經2年閉開花結果。此法植株性狀變異大,一般多用於育種。

2.扦插:取10-30公分的枝條基部斜切,露出莖中的髓,增加長根的面積,提高扦插成活率。插穗剪下時,放在陰涼處5-7天陰乾,待傷口癒合後再行扦插,深度約3公分。初期水分不宜供應太多,否則傷口易腐爛。此法最簡便,且能保有母株之特性,全年可行。

3.嫁接:以觀賞用的三角粒仙人掌為砧木,會結實的仙人掌果為接穗,此法多用於實生苗縮短結果年限。

栽培管理:

  仙人掌果是多年來生攀緣性肉質植物,需攀附在牆壁或其他支柱上,才能撐其藤蔓莖往上伸長,目前有數種。

栽培方式:
1.水平棚架:以鍍鋅管或水泥柱做支柱,搭成類似葡萄的水平棚架。此法容易使紅龍枝條不規則生長,造成日後管理不便,採收困難。

2.立樁栽培:以水泥柱或木樁單枝直立栽培,每單枝種2-4株。其栽培易於管理採收。

3.籬壁式:鍍鋅管配合鐵網,藤蔓綁縛在鐵網上,易控制的生長方向。

4.梯形式:以鍍鋅管、鐵條或竹子架成梯形狀,植株種在內部,生長的藤蔓牽引至架上,分為上、下兩層結果面。

5.單株放任式:直接種植於地面,無任何支柱,成本較低,但管理不易。以上各種栽培方法,就管理方便性而言,以立樁栽培為多,行距3-4公尺,株距2-5公尺,採用單枝直立的3吋×3吋×8尺鋼筋水泥柱,水泥柱入土2公尺,地上部6尺,可耐颱風吹襲。在水泥柱頂端,以水泥固定鐵十字架或塑膠柱實支撐物支撐柱主幹,並供其伸展蔓延更多枝條。如此以利日照充足,植株生長及整枝管理。定植後,生長初期2-3天澆水一次,根旺後定期引水灌注,保持全園土壤潮濕。其根士氣根性,生長在表面,若根部為了吸收水分,又沒有草生,根會往深處長,若遇到雨季,根會因缺氧而腐爛,枝條變軟。肥培以有機肥為主,約2-3個月施1次,每分地4包,促進生長,並施磷酸肥促進開花結果,施放位置則視根生長而定,若使用豬、雞糞肥料,因氮肥過高,其枝條較肥厚,深綠色且很脆,颱風時容易拆斷。所結果實可能較大且重,但是品質不佳,甜度低,甚至還有酸味或鹹味。紅龍果產期結束後,應將全部曾結果枝老枝條及被果實牽引至地表垂直枝老枝條剪除。若尚有太密而影響日照之枝條,亦應疏剪,促其萌發新枝更為碩壯,充分接受日光,如此新枝之花果品質均老枝條為佳。

結語:
  以往越南進口的紅龍果,由於運銷而太早採收,糖度低,具有草腥味,雖然價格高,但不太受銷費者歡迎,且破壞紅龍果之市場的情形。台灣目前生產紅龍果糖度可達16°Brix以上,成本低,少有病蟲害,生產者日漸增加,因此除要提昇果實品質,產銷方面,需建立自己省產的品牌,同時應朝向調節產期,才可能避免夏季生產過剩與其他水果競爭之壓力。


資料來源取自於:苗栗區農情月刊
第七期 第三版


top


仙人掌果生產技術


一、前言:
  仙人掌果是仙人掌科,為多年生攀緣性多肉質植物,蔓莖呈三角柱形,莖節上會長攀緣根,可攀附在牆壁、棚架或其他支撐物上成長,肋大多數為三條,每段莖節稜角凹陷處各生短銳刺數支,植株最高可達10公尺。原產於南墨西哥,太平洋邊之中美諸國,於熱帶美洲、西印度群島、南佛羅里達及熱帶地區均有分布或栽培。一般生長在高溫下,而對於低溫的忍受度很差,4℃時會有些輕微的凍傷,結冰時會死亡。

  每年5~11月是開花結果期,可結成橢圓形的果實,食用的部位是花蕾及果實,含豐富的維他命、纖維素、葡萄糖及礦物質,是一種為人所喜愛的健康食品。相傳於1645年左右,由荷蘭人引進台灣栽植,由於適應力強又不必施肥或刻意照顧,加上長有尖刺,因此在本省鄉下常用來作為圍籬。又因是自花不親和的品種,結果率極低,後來呈野生狀態,並無食用之經濟價值。

  目前台灣栽植之仙人掌果可分為紅龍、黃龍及刺梨三大類,紅龍類又分有白肉紅龍與紅肉紅龍兩類,來源是法國人把白花親和的仙人掌果種苗帶到越南,成為森林中的野生植物。在越戰時美軍噴撒殺草劑,導致整個地區主要作物死亡,僅生命力強的仙人掌果倖存,因而成了當地居民的救命食物。戰後才有人刻意栽種,開放觀光並以火龍果(Dragon fruit)之名出口至法國及亞洲。

  火龍果亦稱紅龍果,但西方人對龍並無好感,而慣用Pitaya,不叫Dragon fruit。黃龍果原產於哥倫比亞山區,1980年經由日本商人引介輸出到日本市場,帶動了哥倫比亞當地種植的風氣。而台灣所生產的高品質仙人掌果實,則分別有白仙蜜果(White Pitaya)、紅仙蜜果(Red Pitaya)、黃仙蜜果(Golden Pitaya)之稱。至於刺梨種類極多,在墨西哥、地中海地區域均為主要果樹,除果實供食用外,其肉質莖除去外皮後可當作蔬菜。

  台灣早期引進,目前廣布於較不適合作物生產的邊緣地帶,尤其以澎湖海邊為多,已成為澎湖之特產,但澎湖刺梨之花為黃色,果為紅色,與墨西哥種不同。

  台灣種植仙人掌果發展於1983年台中縣大里鄉陳塗砂先生著手育種推廣。19975月豐年社發表一篇紅龍果專文,隨苗附贈,面積增至數千公畝。1998年種植風氣更盛,南至恆春、北至宜蘭,全國第一個紅龍果產銷班也在羅東成立。1998年自中美洲各國直接引進紅肉及黃肉品種,更添加了台灣的仙人掌品種。

二、品種選擇:
  
台灣目前市場最多者為越南之白肉紅龍果,其產量高,授粉率高,抗病力強,比較不怕冷,果實糖度以果心最高可達17.6 Brix。紅肉紅龍果授粉率不高,國時糖度達18 Brix,若能有白肉紅龍的花粉作交叉授粉,果粒會比較大。黃龍果為極品,其果實黃色多刺,全熟後細刺會脫落,較紅龍果小,但糖度較高,種子亦較大。國外展示訂單以黃龍果為主,紅肉紅龍果次之。

  因此,初種者最好三種品種都種。紅肉紅龍果與白肉紅龍果同屬Hylocereus屬,紅肉紅龍果於4~5月氣溫升高之際開始第一批花,持續至11月止,而白肉紅龍果則5~6月開始開花,至10月即停止,因此同一園中須混種紅肉紅龍果亞種,彼此之間互相交叉授粉,才可更提高其授粉率。至於黃龍果開花是在春夏之交或中秋氣溫變化較大時,才能促成花芽開花。

三、開花結果習性:
  仙人掌果是熱帶水果,於春夏季開始開花結果,以紅龍果為例,其花芽自莖節稜角凹陷處生針狀葉腋內處萌出,待約7天後,花芽長至2公分大小。如莖之一節有同時萌3個花芽以上,一般至可見花芽後10天,會因自然淘汰而剩下1~2個芽,如2個芽相差一天開花,常使果實較平均果重為小,或兩果一大一小,為保持果實的大小,不讓養分分散,在可見花芽後10天內疏芽。
  待約20天後花朵會在日落後逐漸開始綻放,凌晨1時左右花徑開到最大,到了清晨,天際呈現魚肚白時,花冠逐漸閉合,太陽升起後花朵就凋謝,是名副其實的夜仙子(Night-Blooming Cereus),又稱霸王花,因其花冠徑達25公分,花全長達45公分,全花重達350~450公克。當授粉完全時,果房之間形成離層而脫落,若未自行掉落,可人工剝除,否則遇雨水容易腐爛。
  授粉後第6天果房明顯膨大,至第25天果實開始變紅,轉紅後第6天,果皮有光澤出現時,即可採收。夏季時由開花那天算起,地30天即可採收,但是到11月氣溫較低時,則需第40天才能採收。另一果實鱗片顏色及狀態議事判端採收的指標,若果實表面之肉質葉狀鱗片過半較紅,或軟化呈反捲時,即適宜採收。
  春夏季開第一批花後隔10~20天,可出現第二批花芽,一年約有7~10批花,其中以7~8月的萌芽率最高,使得產量集中在8~9月。
四、生長條件及植株特性:

     紅龍果為熱帶植物,並不耐寒,如果長時間在溫度低於8℃,葉片會發生散發性的黃色凍傷,若在冬天會下雪的山區則不宜種植。紅龍果屬於仙人掌科,卻不是沙漠植物,原產於中美洲的熱帶樹林中,是寄生在樹上的一種寄生植物,其氣根自樹皮上延伸到地面,在充滿有機質的森林地面上吸取腐熟的枯枝樹葉為養分。表淺的根怕日曬,有必要以野草來保護,然而有很多種植者,卻把紅龍果當成木本果樹種植,不但深埋,拔草,還舖塑膠布,這完全違背此植物的特性。
  因此,應行草生栽培,有益保濕、防寒、防熱之功能。而且紅龍果枝條上的氣孔在白天是閉合的,可減少水分散失,到晚上氣孔張開,主要吸收
CO2,吸收到植物內CO2形成碳酸儲存起來,會解離出氫離子(H2CO3HCO3-+H+),因此在清晨用舌頭嚐之,會感到酸度相當高,白天太陽出來後,植株以晚上所儲存的CO2來行光合作用製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到了下午,莖肉就漸趨中性。紅龍果植株晚上吸收CO2與一般的野草正好相反,野草放出的CO2剛好供應給紅龍果,形成互補關係。
  野生之紅龍果長在岩石縫間或海邊沙地上,對土壤的要求並不高,不論平地、山坡地、水田、旱地或鹽分地均可種植。一般認為紅龍果植物耐乾、忌水,宜種在砂質土,事實上,幼苗期種在砂質土,是有助長根,然而對後期生育較不理想,因根盤不易形成,水分及肥份易流失,生長速度比肥沃的土壤中緩慢。

五、繁殖:

1
、實生法:利用種子繁殖,在砂質土或培養基下播種約4~5天發芽,待1個月長出小綠芽後,可移植至黑色小盆,培育至長一節時定植於田間,約經2年半開花結果。此法植株性狀變異大,一般多用於育種。
2
、扦插:取10~30公分的枝條基部斜切,露出莖中的髓,增加長根的面積,提高扦插成活率。插穗剪下時,放在陰涼處5~7天陰乾,待傷口癒合後再行扦插,深度約3公分。初期水分不宜供應太多,否則傷口易腐爛。此法最簡便,求能保有母株之特性,全年可行。
3
、嫁接:以觀賞用的三角粒仙人掌果為砧木,會結實的仙人掌果為接穗,此法多用於實生苗縮短結果年限。

六、栽培管理:
  仙人掌果是多年生攀緣性肉質植物,需攀附在牆壁或其他支柱上,才能撐其藤蔓莖往上伸長,目前有數種

栽培方式:

1
、水平棚架:以鍍鋅管或水泥柱做支柱,搭成類似葡萄的水平棚架。此法容易使紅龍枝條不規則生長,造成日後管理不便,採收困難。
2
、立樁栽培:以水泥柱或木樁單枝直立栽培。每單枝種2~4株。其栽培易於管理採收。
3
、籬壁式:鍍鋅管配合鐵網,藤蔓綁縛在鐵網上,易控制的生長方向。
4
、梯形式:以鍍鋅管、鐵條或竹子架成梯形狀,植株種在內部,生長的藤蔓牽引至架上,分為上、下兩層結果面。
5
、單株放任式:直接種植於地面,無任何支柱,成本較低,但管理不易。

  以上各種栽培方法,就管理方便性而言,以立樁栽培為多,行距
3~4公尺,株距2~2.5公尺,採用單枝直立的3寸×3寸×8尺鋼筋水泥柱,水泥柱入土2尺,地上部6尺,可耐颱風吹襲。在水泥柱頂端,以水泥固定鐵十字架或塑膠柱實支撐物支撐住主幹,並供其伸展蔓延更多枝條。如此以利日照充足,植株生長及整枝管理。
  定植後,生長初期
2~3天澆水一次,根旺後定期引水灌注,保持全園土壤潮濕。其根是氣根性,生長在表面,若根部為了吸收水分,又沒有草生,根會往深處長,若遇到雨季,根會因缺氧而腐爛,枝條變軟。肥培以有機質為主,約2~3個月施一次,每分地4包,促進生長,並施磷酸肥促進開花結果,施放位置則視根生長而定,若使用豬、雞糞肥料,因N肥過高,其枝條較肥厚,深綠色且很脆,颱風時容易拆斷。所結果實可能較大且重,但是品質不佳,甜度低,甚至還有酸味或鹹味。
  紅龍果產期結束後,應將全部曾結果之老枝條及被果實牽引至地表垂直之老枝條剪除。若尚有太密而影響日照之枝條,亦應疏剪,促其萌發新枝更為碩壯,充分接受陽光,如此新枝之花果品質均較老枝條為佳。

七、結語:

     過去越南進口的紅龍果,為了顧及運銷時程,往往太早採收,以致於糖度低,具有草腥味,雖然價格高,但不太受消費者歡迎,且破壞紅龍果之市場的行情。台灣目前生產之紅龍果,糖度可達16 Brix以上,成本低,少有病蟲害,生產者日漸增加,因此除要提昇果實品質外,產銷方面,亦需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時應朝向調節產期,才可能避免夏季生產過剩於其他水果競爭之壓力。

資料來源去自於:苗栗區農情月刊第七期


top

談紅龍果經營管理


前言:
  紅龍果又稱為火龍果,為熱帶性多年生多肉質植物。果實富含維他命
C、纖維素、葡萄糖及礦物質,是道地人人所喜愛的健康果品。

草栽管理:

  紅龍果根為氣根性,生長於淺地表,怕日曬,故有必要以雜草保護根部。根部為了吸取水分,應行草生栽培。有利保濕、防熱、防寒及促進生態系的平衡功能。然而很多紅龍果農噴除草劑、拔草、甚至還鋪上塑膠布,完全違背了植物生理特性。
品種習性及肥培
  國內紅龍果繁殖,有採用種子繁殖實生法,也有取用
20-30公分枝條基部斜切的扦插法和嫁接觀賞用的三角粒仙人掌為砧木的法繁殖。國內種植紅龍果以白果肉產量高且授粉率高,抗病力強,比紅果肉種較不耐冷,果實糖度可高達17.6度,紅果肉,授粉較差,必需要有白果肉種花粉交叉授粉果粒纔大,果實糖度可達18度。一般肥培管理,已有機肥為主,並在開花前施用磷酸,以促進開花結果,是植株根系的生長而定。
  產期結束後疏剪,促進通風日照良好,因此,將曾結果的老枝條或被果實牽引至地表的老枝條剪除,以利新枝條的蒙發更壯碩。
四、果園商機妙點多紅龍果從栽培到果品行銷就在果園旁,現採嚐鮮,果肉鮮美,清談爽口,冰後在吃風味特佳,不但上賞心悅目,更是迷人,還有紅龍果拼盤及熱食樣樣都有。

結語:

  紅龍果產期可達半年之久,從它的開花到成熟的果實外形火熱班的艷麗繞情奔放,應可代表情人節愛情的色彩和真誠永恆。


資料的來源是在:苗栗區農業專訊
  第十五期  第四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