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草的種類
現在位置-編織方面-藺草介紹-藺草種類

  藺草有數種。臺灣最早使用於編製帽蓆的藺草共有四種,不能不加以區分,以免馬驢莫辨。這四種藺草就是苑裡藺、三角藺、燈心草和包蓆草。四種原料都有人編製成草蓆,但以苑裡藺為最多見:草帽則只用前三者編製。

  前三種藺草可從外觀簡單地加以辨識:苑裡藺和三角藺的莖粗短旦三角形:曬乾後苑裡藺有香味,三角藺則無香味,兩者所開的花也不相同:苑裡藺只種植在大甲、苑裡一帶,三角藺則全島到處都可栽培。燈心草的莖呈圓形較細長,也是全島到處可栽培。


大甲藺和三角藺的莖均為三角形,極難辨認--張仲堅

燈心草的莖為圓形--張仲堅

苑裡藺(大甲藺):

  莖呈正三角形,纖維輕而堅韌,又稱「淡水草」或「蓆草」,也稱「大甲藺」。盛產於苑裡苑坑、水坡一帶,是當地編織帽蓆及各種藺草編織品的主要纖維材料。栽植於水田中,一年可收穫二、三期,收穫期數全視播種的早晚而定,每年於農曆十二月種植或更提前則可收三期。其吸濕能力為一般草的2-3倍。

  至於其名稱的由來,可從日本農業技師島田彌市所著之[大甲藺及同製作品課查書中得知:『大甲藺是一種只見於大甲及苑裡附近才有栽培的特殊農作物,未曾在其他地區或 國家裡發現,連臺灣其他地方也都不見蹤跡。昭和15年(1940年)問,曾在島內選擇 某些地方,試行栽種,成績不得而知.....,其被稱為大甲藺,係其出產地為本島中部大安溪下游、苗栗廳轄下大甲街及苑裡庄附近。』。

  『大甲藺在本島既是編帽的原料,也是織 蓆的素材。地方人士都用臺語稱這種原料為“蓆草” (Cho-tsau)。植物學上和三角藺一樣,都屬於莎草科,是一種宿根性草本植物,依附在旺盛的根部繁殖。因性好水份,最適合栽植在水田或
沼澤地。』,『大甲藺的莖因呈三角形,故古時又稱為“三角蔥” 』


大甲藺手繪圖,1926年--伊滕武夫(臺灣植物圖說)

大甲藺的花--張仲堅

三角藺:

  三角藺(日本稱七島藺):莖亦為呈扁三角形,莖上生葉。花也類似大甲藺,一般開在莖頂上,但形狀各異。根的繁殖雖與大甲藺相同,但性質剛強,不易用犁鋤起。莖乾燥後也可供編製帽蓆,但較粗硬,不如大甲藺柔韌。因其多野生於濱海含鹽的沼澤地帶,故臺語俗稱『鹹草』。早期盛於南部學甲、鹽水一帶,當地以未析過的草莖,編織手提袋、拖鞋、草蓆,品質較粗。也有用來綑綁貨物。

  三角藺在中國古代稱『茳芏』或『芏苡』,俗稱『鹹草』;日本則稱作『七島藺』、『琉球藺』、『三角藺』或『豐後藺』。 三角藺為低濕處耐強鹼的宿根性草本植物,原產於東亞熱帶地區,在我國的栽培史已很久遠,廣東最盛。本省的栽培除野生外,有可能由大陸引種‘本植物曾是島內編製草蓆和製作日本疊蓆的重要作物,全島各地都有栽培,此與大甲藺侷限於大甲和苑裡兩地產出者不同。

  我國古代稱三角藺為茳芏。《植物學大辭典}對「茳芏」有如下之記述:『茳芏,莎草科,莎草屬,栽培於水田中,多年生草本,高至四、五尺,有地下莖,葉小,春月隨新葉抽莖,三菱形,其梢頭分小梗,著以細花,苞短,秋月芟之,乾後,裂而織蓆,名見草本拾遺。」另陳藏器解說:『茳芏一名『江籬子』乃草似莞,生海邊,可為蓆者也」。


  三角藺的莖外型和大甲藺一模一樣,都呈三角形,莖上有葉,花也開於莖頂,惟花形互異而已。根的繁殖情形也與大甲藺類似,但其性質較剛勁,乾燥後可供編製草蓆,品質略遜於大甲藺草蓆;本島各地有野生,尤以海濱鹽水浸濕的沼澤地區為最多,故有『鹹草」之稱。


大甲藺手繪圖,1926年--伊滕武夫(臺灣植物圖說)

三角藺的花--張仲堅

燈心草:

  莖圓而長,呈系條狀,故又稱「圓藺」或「虎鬚草」。早期盛產於嘉義一帶,是織做榻榻米的纖維材料。用其所編織成的草蓆又稱「虎鬚蓆」。

  燈心(或燈芯)草為中文名,叉稱圓藺;臺語名也叫燈心草,俗名叫做虎鬚草《開寶本草》、碧玉草《本草綱目》或白燈心;日本稱為細藺或備後藺。


  燈心草屬燈心草科(Juncaceae),燈心草屬(Juncus),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自生於山野的濕地,也有栽培於水田中,高可至四、五尺。莖細圓而長,呈綠色,如細線狀,有圓形橫斷面,其外形恰似葉,中也有白髓。葉則生於莖的基部及花部,成鱗狀,無尋常葉。夏日時分,莖的上部會側生花梗,分歧甚多,各綴以小花,花細小,呈黃綠色,花被有六片,雄蕊一枚。燈心草的莖可供製蓆和編籃子等物的原料。莖心稱為燈心,可供燈用、外科用和其他用途。

  燈心草在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一書中有如下的描述:『燈心草,生江南澤地,叢生,莖圓細而長直,人將為席。..時珍曰,此即龍鬚之類。但龍鬚緊小而瓤實。此草稍粗而瓤虛白。吳人栽蒔之,取瓤為燈柱,以草織席及蓑,他處野生 者不多。』


燈心草手繪圖,1926年--伊滕武夫(臺灣植物圖說)

燈心草的花蕾--張仲堅

包蓆草:

  包蓆草又稱蒲包草或果實龍當草,也是宿根性草本植物,屬莎草科,學名為Lepironia MucronataRich.,日本稱為根引草。

  包蓆草莖呈圓形,外形略與燈心草相似。莖長丈許,中空,每3至7、8分有節狀,縱面有細微溝紋,但平滑有光澤。頂部長出紅褐色的橢圓形花群。複穗狀的小花上端長出一個雌花,旁邊互生雄花。上端的花似發育不完全,長成狹長橢圓形,中間有十餘朵雄花。有24-25個舌狀小包,小穗的兩側各有一個小包,長有龍骨狀的毛。雄花的尖端長有帶紅色的藥頭。


包蓆草手繪圖,1940年--牧野富太(日本植物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