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污染的因素  |  污染的種類與來源  |  愛河污染史  |   整治前的汙染狀況  |

 

愛河污染史

                                         

 

     愛河的污染主要來自工業家庭。愛河的工業污染始於日據中期1931以後,因南進政策的需要,高雄市成為了工業重鎮 。前鎮、苓雅、鹽埕、前金、三塊厝等地區相繼設立各式的工廠計191家,這些工廠的廢水是以愛河為主要的排放場所。

     光復後至1956年止,高雄的工廠數增至809家,較日據時期增加四倍有餘。1970年代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將高雄定位為重工業發展都市,引進煉鋼、造船、石化等高度污染的工業,大小工廠的數量更急速增加,愛河的污染日劇。

     家庭方面的污染, 則是來自人口的激增1946年光復時的高雄 市人口約13萬人,但到1956年 ,高雄市人口已到達44萬人,超過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計畫的40萬人口總數。1965年高雄 市的前鎮加工出口區設立後,更吸引了鄰近縣市就業人口的大量湧入。1976年高雄市人口突破百萬。過量的人口帶來過量的的家庭廢水,而高雄 市早期未建污水下水道,雨水、污水共用一條溝渠,一起排入愛河。

     愛河的污染雖從日據開始,但情況尚不嚴重。只要廢水的污染程度小於河流本身的自淨功能,河流的生態還能維持一定程度的豐富。這亦是1960年以前,愛河還是市民戲水、捕撈魚蝦的重要區域之主因。1960以後,過量的人口與工廠造成過量的家庭污水,工業廢水毫不客氣的排入愛河,超過了愛河本身的自淨功能。於是,愛河髒了,魚蝦貝類相繼消失。

看得到河水下攔住的垃圾嗎?

 

★看得到河水下攔住的垃圾嗎?

 

 

哇!在樹蔭下竟也有汙染喔!

 

★在樹蔭下也有汙染喔!

  而在1971年 ,龍舟拒絕下河歡度端午,愛河只有宣告死亡,步入黑河時期。

整治前的舊聞

     日治時期即有龍舟賽。光復後在1957(民國46)陳武璋當選省轄第三屆高雄市長積極提倡體育活動首創端午龍舟競渡並逐年充實水上活動。至1970(民國59)又增列陸戰隊爆破表演但當時愛河躍起的水柱惡臭刺鼻中外佳賓被濺得滿身臭泥失禮之處不可言喻。1971(民國60)雖然取消爆破表演但市民已不能忍受愛河的熏天臭味故自1972(民國61)龍舟競賽移至蓮池潭舉辦自此愛河整治成為歷任市長的首要施政目標。

 

整治間的突發污染事件

 

  根據聯合報2002年3月21日的報導內容指出,愛河九如橋建國橋沿岸近六百公尺,於前一天上午有大量魚群暴斃,估計至少十公噸以上,環保局出動三艘溝渠船打撈,到了晚上八時才清理完畢。這是數十年來愛河魚群暴斃最嚴重的一次。

 

  根據聯合報2002年3月24日的報導內容指出,根據愛河廿日發生的大量魚群暴斃事件,高雄市下水道工程處長吳宏謀在23日公開表示,經委託國立中山大學調查結果,證實魚群死因是愛河水質優養化,水中溶氧急遽下降,魚類夜間缺氧才導致大量死亡。

 

詳研污染事件

     據高雄市工務局水工處人員表示,因當日前幾天並無下雨,沿岸的截流站及閘門未曾開過,不會有生活污染排入。愛河下游處亦無工廠,也不會有工廠廢水排入。且若魚是被污染物或毒藥毒死,應不論大小魚皆會死。但事實上死的都是體型較大的烏豆魚虱目魚,體型較小的魚卻沒事。排除種種因素,推測可能是因水中溶氧不足所造成的窒息。

     且在魚群大量死亡的前一天晚上,有民眾曾在五福橋上發現有魚群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此現象已明確發出水中溶氧不足的警訊。

     自從愛河下游河段完成截流與閘門工程,此段河水皆為高雄港港池的海水,而不是污水,因此不會提供有機污染物給水中好氧細菌分解,消耗氧氣。原因在於愛河底下累積數十年的底泥,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及營養鹽。當這些物質釋出進入水體,就會被細菌及藻類利用,而消耗水中溶氧。

     白天藻類尚能藉光合作用釋出氧氣,晚上藻類及各種生物皆行呼吸作用,大量消耗氧氣。而大魚所需氧比小魚多,故皆窒息,小魚反存活下來。

促成污染的因素  |  污染的種類與來源  |  愛河污染史  |   整治前的汙染狀況  |

 

。本網由長河之子全員製作。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