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的比較 回顧與比較 上文中已將整個台中公園的內容及空間特質做一解說 , 為了瞭解日本殖民城市計畫興起所引進近代都市公園的概念 , 其「源起」仍是仿自歐洲 , 而在日本明治維新後 ,
先以東京日比谷公園為實驗藍本 , 在移植到台灣 , 再由台北到台中、台南 , 若做一回顧 , 可將這三座公園做一比較 , 發現其間的某些關聯性。 東京日比谷、臺北新公園、臺中公園比較表
日本政府於入據臺灣後第三年即明治三十年
(1397) 於臺北市的北端 , 臨基隆河畔建造了首座公園—圓山公園
(面積九.八公頃) ,
園中建有日本故親王北白川宮的神社。興建的目的是為了恭迎當時的日本皇太子裕仁訪蓋
, 雖然圓山公園用了「公園」的名字 , 卻無公共之實 ,
實際是用來服伺皇親貴族 , 僅是統治者獨享的御用花園
, 一般百姓是不能隨便進入的。 從明治三十一年至明治三十九年 (1898-1906) ,
藉著實施都市計畫 ,
陸續引進歐美都市公園的思潮做試驗。臺北市為模仿西元一八八六年前後的東京日比谷官廳集中計畫之構想
, 並學習「東京市區改正」的手法 , 於明治三十二年
(1899) 、明治三十四年 (1901) 與明治三十八年 (1905)
分三次進行「臺北市區改正」。 明治四十一年
(1908) 臺北公園 (臺北新公園 , 後稱二二八公園)
是依「市區改正計畫」設立的都市公園。兒玉、後藤這兩位殖民統治者
, 利用近代都市計畫之名改造臺灣城市 ,
是基於日人風土適應與衛生保健的觀點 ,
學習英國的計畫 ,
而非源於改善臺灣人民居住環境與提供休憩玩樂。 公園空間塑成一種神秘性、儀典性的場所 ,
讓人明顯可感受到其在意識形態上的控制意圖 ,
最後連廣播電台也搬進公園內 , 進行思想灌輸。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公園 , 其建園的目的 ,
乃是以塑造穩定的帝國統治為本位的西方式庭園
, 日本式庭園的型式只是小範圍的應用而已 ,
最終仍以達到建園的目標為準。 自然台中公園的設立 , 也不離這樣的背景 , 其內容也與台北公園大同小異 , 然而暫且拋開政治層面的深層意義不論
, 台中公園具有高丘、湖水、綠地、古蹟、以及地形景觀 , 在造園領域上已有其可觀的造詣 , 所以在日治時期便已列為全省十大風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