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的學術討論 殖民城市近代公園之源起 古往今來庭園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 也是人們情感與思想之反射表現 ,故庭園景緻亦為另一種形式的歷史記錄。我們可以從日人遺留下來的公園庭園中揣摩出整個歷史發展的過程。 透過臺中公園景觀之觀察 , 揣摩庭園造園思想與分析造園要素 , 可以窺知臺中公園在其不同時代之遞壇過程中所具有的意義
, 其中隱含有 : (1) 近代西方都市公園觀念。 (2) 日本帝國統治下的都市計畫。 (3) 日本傳統庭團風格。 (4) 中國傳統庭園。 ( 一 ) 公園設置概說及其內容 日本近代公園之歷史淵源始於明治時代的西元一八七二年間 , 所謂近代西方都市公園為明治維新模仿自歐洲的公園系統。而公園的「公」字原本就蘊含「政治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和「公共利益」的均輸概念
, 這對於標榜重視民權的明治政府言 , 是相當符合當時社會思潮 , 因此公園顯然是明治維新西化運動的主要產物。 都市計畫中的臺中公園 日本學自歐洲的都市計畫
,「公園」是重要觀念
, 然初時卻沒有公園設置的標準。現代公園曾予人的印象是「開闊的廣大空閉, 充滿綠野和樹林 , 甚至是可以馳騁追趕的地方」。這是源於十九世紀初歐洲公園
(Public Parks) 多為皇家苑園 , 後來開放給官姓的結果 , 都市工業化後居住環境被壓縮使得綠地減少
, 生活品質惡劣 , 後來透過政府部門的立法成為公共綠地
, 才改善生活環境 , 故促進國民舒適健康 , 是歐美政府當時之責任
, 自然設置基準便顯得非常重要。 日本起初並沒有設置公園的一定標準
, 直到大正十二年 (1923) 關東大地震後 , 才發覺公園還有都市防災、緊急疏散和公共安全等意想不到的效果 , 而有了表 4-3 基本標準之擬訂。 若將上表與後來發展出來的公園道 (Park way) 、林蔭道
(Boulevard) 、散步系統 (Promenade) 等型式的公園道路 , 連結成一完整的都市公園系統 (Urban park
system), 都市才算有了整體的空地與綠地。 臺灣初期的都市公園
, 是早在上述基準認定之前就已闢建 , 如臺北的圓山公園—官幣神社西元 1898 年四月公佈 ; 臺中公園是西元 1900 年一月公佈、西元
1903 年關建 ; 台北新公園是西元 1908 年闢建 , 另外基隆、新竹、彰化、臺南等較大都市, 後來也在二十年代先後設置了公園 , 或許這就是當時為了要有公園而設置公園的直接目的 , 而非經過調查規劃而得的結果。 自然這時期的都市公園
, 應屬初期 「殖民城市興起配合近代都市公園淵起」 的時代 , 百姓是一無所知的。
表 4.3 公園之種類、面積與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