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街的形成


明鄭
時代,屯兵拓墾已至半線(彰化),卻因大肚的平埔族之巴宰族群和巴布薩族群慓悍而未能順利推進台中盆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廷滅氏王朝後,康熙四十四年(1705)張國任北路營參將,貓霧拺汛(設弁帶兵者曰汛、僅唁丈兵丁者曰塘)在北路營轄內,張國劉源沂黃鵬爵為大墾首招佃,雍正初年形成「犁頭店」《台灣通史》。雍正九年(1731)大甲社原住民擾亂,廷於是在犁頭店設巡檢署,後來再改設貓霧拺汛,派駐千總一名,並在藍興莊之孤丘駐兵(中山公園砲台山)。之所以駐兵此處,乃因孤丘海拔八九點四公尺,較附近高出五公尺,適合遠眺,地勢有利防守。

      道光十二年(1832)《彰化縣志》的彰化縣山川圖中,可以清楚看到今南屯附近有貓霧拺巡檢、貓霧拺保、貓霧拺汛,文字記載說明一七三二年(雍正十年),在犁頭店設貓霧拺巡檢署,兵房二十三間,千總一名。入墾的人則在孤丘大墩下聚居,至乾隆初年已成大墩街肆,「大墩」的地名逐漸取代了「藍興莊」,台中市舊名「大墩」即由此而來。

大墩街的興盛與兵燹

入墾人選擇在孤丘大墩之下聚居,基本上有三大考量,除了近防汛,安全受到保障之外,也因鄰近大墩溪(後因氏族群聚集,改稱邱厝溪,即今柳川)取水方便,又因地勢漸升而無淹水之虞。再者,邱厝溪高低落差大,可利用水力推動水碓碾米,因此,早期邱厝溪處處可以看到水碓。

初期,入墾的人靠雙手打拚,生活簡陋,大多就地取材,仿平埔族人住居,以泥磚砌牆,以竹架樑,以茅蓋頂,建成所謂的「土圳厝」或「編竹屋J,比鄰而居,並以石塊鋪設道路,形成了拓荒式的聚落。然而,正當大墩街初具雛型之際,卻發生一場浩劫,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大里找民首林爽文台灣天地會北路盟王,兵擬加以緝捕,林爽文反彈,暗謀起事。彰化知縣俞峻、北路副將郝生額等先發制人,率兵進駐大墩,肆意搜捕百姓,焚燒民房。林爽文部將劉升王芬率眾攻入大墩,盡殺文武百官,大墩街毀於一旦《關口隆正一台中地區移民史》。

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之亂平息,墾民再度重回大墩街,迅速恢復舊觀。道光年間,商賈進口大量的福建杉木,由大肚溪口的塗葛窟港(龍井鄉麗水村)輸入,大墩街開始有木造的豪宅和廟宇。一七八九年(乾隆五十四年)大墩街仕紳為求社會安定、五穀豐收,倡建萬春宮。道光年間,大墩下街已建超然社文祠(一般稱為孔孟堂)。至咸豐末年,大墩街形成頗具規模的街肆,只不過並非如現今之棋盤狀。由於大墩街係自形成,街道呈現不規則,明衢暗巷有如迷宮。

然而,好景不常,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三月,任清廷北路協署稿職的四張犁人士戴潮春(萬生),因故遭到上司革職,心生不滿。戴潮春受「八卦會」成員擁戴暗地反,分巡台灣兵備道孔昭慈認為茲事體大,至彰化八卦會洪姓總理殺害,引起群情嘩然,孔昭慈遂令淡水同知秋日覲緊急率兵進駐大墩街,綽號戇虎晟的林日成招義勇假從兵,待戴潮春起事,並與兵對峙於邱厝溪之際,戇虎晟乃乘機倒戈,秋日覲為僕人貓鹿所殺害,大墩街被攻陷,頓成殺戮戰場《彰化縣志人物志》。

戴潮春率領的八卦會攻陷大墩之後,轉攻彰化城,得到黨人的內應,順利入城,廷官員有的服毒自殺,有的被抄斬,有的則逃之夭夭。不久,包括大肚牛罵頭(清水)葫蘆墩(豐原)大甲等地相繼響應。自稱東王戴潮春又出師攻入阿罩霧(霧峰)斗六門鹿港,再前進到嘉義,窺伺台南府城,但卻因遭到頑強抵禦,未能攻克嘉義。之後,兵結合地方團練反攻,陸續奪回被戴軍攻佔的地方。出身霧峰林家的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率團練與兵合力圍攻戴潮春鎮守的斗六門戴潮春敗陣,逃入內山,後經友人力勸出面自首,隨即被問罪斬首。戴潮春反清前後三年,但餘黨零星起事,延續到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才全告平息。

好不容易戴潮春事件才弭平,但卻因這次的事件中支持戴軍者以漳州籍人士居多,而泉州籍人士則偏向清兵,因而衍生無止境的籍人士分類械鬥,大墩街居民再度陷入殺戮的恐佈氣氛,生命朝不保夕,紛紛他遷走避《葉大沛─鹿港發展史》。不過,大墩街雖曾荒廢一時,卻大墩街佔盡交通地理位置優勢,仍是鄰近村莊間的,遂又於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恢復生,而且浴火重生的大墩街比昔日更加繁榮熱鬧。同一時期西大屯(西屯)亦已興起,為了在地名稱呼上有所區隔,大墩街遂改名為東大墩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