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熙 年 間 全 島 最 大 佛 寺

 

 

 

 

    開 元 寺 介 紹   


 開元寺古鐘素描
由本隊 Style 繪製  西元一六八零年三月,鄭經因為海戰失利而退守台灣,反清復明之志逐漸消失,隨著故老親信陳永華、楊英、柯平的相繼去世,不覺心灰意冷,終至不臨政事。同年,他選擇了邑治北方的洲仔尾,建造園亭,命名為「北園別館」,又叫做「承天府行台」、「洲仔尾園亭」,作為給其母晚年安居的處所,也當作酗酒作樂麻醉自己的場所。來年元月二十八日,終因積鬱而死於別館。三年後,施琅征台,鄭克塽降清,鄭氏後裔移居內地,北園別館乏人照料,逐漸荒廢。

  西元一六九零年,台廈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見台灣初入版圖,卻沒有一座開元寺三川門
開元寺內相當的寧靜,有讓人忘記世俗塵務的感覺。佛寺;又見北園別館遼闊幽寂,竹林蒼鬱;為了彰顯大清盛世,於是年八月七日就北園別館加以重建,並安塑佛像。隔年辛未四月八日完工,取名「海會寺」,又名「開元寺」。西元一七七七年,台灣知府蔣元樞大加修整開元寺。當時的規模相當寬大,為四殿兩廂房形式。建築物計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大士殿依次排列而成。五開間的山門,前有八字牆,後有鐘樓及鼓樓,十王殿及註生祠。彌勒殿左右,分立文昌帝君殿及東嶽殿,東嶽殿右側並有縱向的土地廟。大士殿的右側設有官廳,左側廂房外有箭亭,行制相當完備。 西元一七九六年,台灣總兵哈當阿,見其牆垣殘破,屋瓦損毀,又加以重修,由於時值嘉慶皇帝登基,為「聖天子綏靖海疆至意」,改名為「海靖寺」。總兵哈當阿並親提三匾:「三寶殿」、「彈指優曇」、「不二法門」,至今由高掛於殿堂之上。明 北園別館遺址 碑 
立此碑告訴人們開元寺的前身就是明北園別館。

  一八九五年時台灣割日,寺內惡僧寶山與日人勾結,擬將寺產出賣給日人,幸好出賣前夕該僧嘔血身亡,開元寺才得以保存下來。後來經過第六任住持玄精上人發願重修,以得聚眾,開元寺舊觀才得以復興。

  民國四十七年,政府實行「耕者有其田」政策,開元寺因土地生產不足繳稅再度陷入危機。後經眼淨禪師與各界士紳和議處理才化險為夷。此後,廟宇陸續添建、修整,並且創辦佛學院、幼稚園、慈愛醫院等。開元寺扮演的已不僅是僧侶靜修與佛教信仰的單純寺廟角色,而是一座與市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綜合性機構。

  開元寺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在台灣佛教界享有極為特殊的地位,雖經過多次整修,在主體的建築上,保有典型佛寺的「伽藍格局」,在台灣的寺廟中相當少見。

《開元寺介紹資料參考書目》

台灣建築閱覽
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
學習鄉土藝術百科-台灣傳統建築
府城故事-台南市古蹟巡禮
台南歷史散步上、下冊
台南文化局網站古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