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紅樓

  

◎ 演進年表 ◎

1880年代以前 在一八八零年代以,前現在所謂的西門町區,卻是一個「夜都市」是一個公墓,公墓附近有一條大水溝,和一片沙質的蕃薯田。白天,偶爾會有牧童來此放牧,入夜後,人跡罕至,只有潺潺的流水聲和刮刮的寒鴉啼,其淒涼、陰森的景色可知。
1896 一八九六年九月臺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接著在今長沙街二段處興建興起街市場,這是台灣的第一個新市場。二年後新起市場改建成八卦成的磚樓一幢(俗稱八角樓),左方是T字形平屋,一八九八年十一月落成時,曾開物產共進會,以資慶祝,這座八角樓就是今日的紅樓戲院,連同魚肉蔬果市場,大家名之為西門市場。
1908年

      d.JPG (27473 bytes)                        由近藤十郎設計,紅樓開始興建(其設計還包括台大醫院以及建國中學紅樓),因建築的特殊形狀,被稱為八角樓。

1935年  灣博覽會,八角紅樓也是會場之一。
1951年 戰後,上海人將之租作滬園劇場,並投入資金在西門町經營百貨公司等行業,有如上海的隨園後改為紅樓書場有說書對口相聲、表演南北雜耍等說唱藝術節目,是當時聞名的文化場域。再後又由克難劇團公演反共話劇從此紅樓成為聞名的專屬劇場。
1956年 增設「紅樓劇場」,轉變為越劇演出場地,同時越劇也為紅樓帶來大批的人潮,擁有它歌舞升平、絢爛的光輝歲月。
1960年 中華商場(八棟)竣工,西門町成為全國的商業娛樂中心,西門町其他的戲院陸續開業,設備聲光是改建的紅樓無法相比。
1970年 西門町逐漸沒落紅樓逐漸遭人遺忘。
1980年 台北市都市發展東移,做為西區商業核心的「西門町」由盛而衰銳氣盡褪,紅樓閒置。
1997年 紅樓正式公告為三級古蹟,修護規劃為「電影博物館」,準備官辦民營,映演另類電影。
2001年 紅樓劇場由台北市文化局設定規劃成立為「說唱藝術」中心。
2002年3月 台北市文化局以「零預算」委外經營,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接下「紅樓劇場古蹟再造」之重任。
2002年7月6日

這一天為紅樓的重新開幕日

          紅樓劇場風華再現。

  西門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這是日治初期台灣所建較早的市場。西元1896年台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繼而在1908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服務西門附近的居民,西門市場在台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可惜在民國897月已被火燒毀。

  八角樓為兩層樓,樓下賣日常用品,樓上賣古董、舊書。西門地區成「市」後,日本人對他們的居處,原是墓地,心裡很不舒服,為了驅除邪氣,了日本京都伏見區稻荷山的「稻苛神魂」--狐仙,來驅鬼鎮定,這個小小的廟就是蓋在西門市場右側空地;穿和服,腳蹬木屐的日本人常來參拜,香火鼎盛,西門町的熱鬧,也因此起步了。

               

  戰後,成為「西門市場」的紅樓,曾一度是「紅樓戲院」的所在。國86年紅樓被公告為三級古蹟,台北市政府原規劃為「電影博物館」,民國91年變更規劃為說唱劇場,由市府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

 

首頁         前言 簡述紅樓   現代化紅樓   未來展望     網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