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溪之砂金
立霧溪在日據時代稱為得其黎,此名一由山胞原語“Ta
立霧溪出海口,注入圖上藍色一條的太平洋 |
kkiri”一詞之漢音寫法。此河系發源於合歡山與奇萊主山北峰之間,上游一帶,大小支流繁多,為最受注目之河流。兩岸由數百公尺之斷崖,呈順向河,灌注於脊樑山脈東坡,終於新城北方注入太平洋,流路全長五十三公里,期間包括太魯閣峽谷在內。
民國三十年代,編列龐大預算,再主要之立霧溪與大甲溪之霧社一帶,進行掏金工作。但此項掏採,因係官辦事業,故先後雖經年餘之工作,所獲成績與內容,既未見發表,詳細報告亦未知流落所在。四十五年,吾國因有東西橫貫公路之開築,此二水系與大濁水溪皆列為公路沿線流域,且被認為為台灣最大砂金蘊藏地帶之一。因此,四十六年七月,經濟部礦產測勘團曾對上述水系之段丘砂金,再做一次詳細之測勘。
※立霧溪中上游段丘砂金
1.立霧溪之含金段丘分佈頗廣,遍及上游與最下游之間,其分布地點之高度及範圍均大。
2.立霧溪本支流之段丘沙礫層,普遍蘊藏砂金,為含金品位,甚不均勻,一般之含金率不高。
3.含金品位與各砂層之關係,雖依不同段丘而異,但大抵隨其深度比例而增高,金之濃集層,均在基磐附近。
4.砂金之粒度,及與沙礫層之礫石大小有關;基磐直上或大礫層部分,金粒較大而時現塊金細砂部分之含金,即蓋為微粒。為砂金之粒度與沙礫層膠結之軟硬,或礫石之種類,似無相關。
5.砂金粒之粗細,其與段丘位置似無關聯,但形狀及金之純度則與此有關;蓋產自下游者形狀扁平,純度亦較上乘。
6.含金品位之高低,其與隨伴之重礦物,及磁鐵礦、黃鐵礦即鋯石等之多寡,似無關係。
※立霧溪中下游段丘砂金與沿岸海成砂金
東海岸之平原砂金,首受注目者為得其黎三角州平原,以及花蓮隆起海岸之加禮宛平原一帶。
立霧溪中下游處河道 |
立霧溪下游段丘群,即於此溪三角洲地帶,並從此毗連得其黎,帖隆、富世、新城、普斯林等平原,延伸十六公里到花蓮,成為面積約五十平方公里之砂金地帶。其自荷據時代或更早以前,即曾由外人在此開採砂金,此由民國二十五年間,從魯雞恩社(今屬崇德村)出土之數百具人骨與淘金工具、條金、可獲答案。日據時代,因鑑於金之重要性,在十六年至十九年間,則由官方主持過試錐鑽探,此種試掘所在,先後達一百處以上,並以崇德村(舊得其黎村)附近為試掘之中心。至二十一年,又由三菱礦業公司受託繼承工作,歷一年之間,於此地區鑿開九井,作砂金層分布之調查,獲知砂金之分布情形,由地表至基磐岩層之上,悉有蘊藏。但因?權問題,演成政治論爭,三菱礦業知難而退。
掏金者架設工具於小溪流,且洗且找,以探出可洗之砂金。甚至,尋覓昔日舊擣金廠或舊掘仔間之基址,括取締面上之砂層,回收黃金,時有意外之較佳成績,唯溪谷部份,以俟雨水沖激之後,始有較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