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字亭


敬字此亭古。瀰濃名士多

從敬字亭看傳統習俗      


        客家先民原居於中原,東晉五胡亂華時期開始南遷,在顛沛流離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從不忘「慎終追遠」的敬祖精神,並依舊保持著許多來自原鄉的傳統特色,像是「晴耕雨讀」、「耕讀傳家」的優良讀書風氣等。之所以能養成如此的良風美俗,起因於客家原鄉時期居住環境的艱苦貧瘠,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客家子弟為求突破困境取得更佳的謀生出路,科舉考·試也就成為重要途徑之;「晴耕雨讀」之風於是形成。

  移民入墾此區後,雖然多以農業為主,但他們除了辛勤工作以謀生計之外,更是竭盡所能讓子女受教育。清末仍屬偏遠山居的「瀰濃庄」設有家塾,秀才舉人輩出。

敬字亭的由來和功能      


  古代人對於文字紙張的愛惜程度,是現代人所無法了解的;每個讀書人一定會在書桌旁擺一個字紙簍,將不要的紙丟入其內;等著用扁擔挑著字紙竹籮筐﹙上面通常貼著題有「敬惜字紙」的紅紙﹚的沿路拾字紙的老人來到,再將字紙倒給老人,帶到敬字亭去焚燒。  

  在美濃,總共有四座敬字亭,其中位於下庄的最具歷史意義,目前已經被列為第三級古蹟了!傳說當時有一位梁姓民眾,見美濃庄內字紙被丟滿地,便堤議興建敬字亭,推廣習字風俗與維護環境清潔。隨後獲得地方各界的認同與響應,大家出錢出力花了九十四天才完成。

  先民認為文字是古聖賢人所發明的,所以對文字都很尊敬,只要是字、紙都不能隨便丟掉。就連在路上看到,也不敢踐踏,一定會撿到字紙籠裡,然後放入敬字亭中焚化。

敬字亭的特色      


  敬字亭又稱為惜字享、聖蹟亭,為中空六角三層磚塔,頂上煙囪呈現葫蘆形狀,表面彩繪的是山水圖案十分具有特色喔!清朝年間全省各地都建有敬字亭焚燒不用的字紙,但隨著時代轉變,敬字亭絕大多數都已消失。美濃鎮現存在的敬字亭,有最早設立的瀰濃庄敬字亭,另在上庄、金瓜寮、龍肚、廣善堂也留有敬字亭。  

  而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訂為行聖蹟日,會員在廣善堂舉行祭聖人儀式。典禮完畢便在鼓樂吹奏下,將一年來敬字亭的紙灰搜集好,到美濃河邊「行聖蹟」,將紙灰灑入河內「送字紙」。

敬字亭對環境的貢獻      


  美濃鎮聖蹟會源起日據時代,參與撿拾字紙成員都是自願的。聖蹟會領取字紙籠後,沿街除檢拾不用的字紙,邊走邊叫收字紙,大家將字紙拿出傾在字紙籠,很像現在的資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