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號我和組長阿瑋,為了資料的不足再度拜訪了忠義祠,相較於之前幾次都把重點放在隔壁的客家文物館,這次我們徹底的逛了忠義祠一遍,雖然經過這次的整修,忠義祠已經變的太過新穎,嗅不出古早的味道。可是大門的樑柱上仍舊就放著歷屆行政長官贈送的匾額,從這些老舊斑駁的匾額上才能看出忠義祠對六堆人的地位影響,才能看出六堆人為求生存所流的滴滴血淚。「六堆」的一切可以說就是由忠義祠開始,沒有當初在忠義祠的誓師就沒有如今的六堆,所以我們始終抱著莊嚴肅穆的心情在參觀這座供有為六堆犧牲的英靈的祠堂。忠義祠

  我們看著碑文上頭的一字一句,思緒彷彿跟著到了那個艱辛的時代 . . . . . .

  大約距今三百年前明朝時,首批的客家先民帶著滿心的希望和熱血,來到了台灣南部,在辛勤耕作開墾下,幫助這裡從蠻荒走向豐饒,從荒涼走向繁華,這裡的成功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渡海而來,於是大家為了保障海疆正義,使生活安詳和樂,就在這裡建立忠義祠來祭祀先烈發揚民族精神,而大家也在此誓師,相約以南出佳冬枋寮,北接美濃六龜,包括杉林、高樹、長治、鹽埔、麟洛、竹田、潮州、內埔、萬巒、新埤及里港之武洛等十餘鄉鎮的廣大地區為營聯庄,這六個地區互相合作,一起來保衛家鄉。而客家音的「隊」相當於國語的「堆」,於是就稱這六個地方為「六堆」政府官員贈送的匾額「民族正氣」

  當初先民來到這塊未開發的土地,頻頻和毒瘴猛獸,伏莽莠民做艱苦的抵抗鬥爭,其中還有很多壯士為了保家衛鄉而和海盜倭寇對抗因此而喪命,地方上的族人為了紀念他們的犧牲,在康熙六十一年,建祠名曰「忠義」,將他們供奉進去。

  後來光緒末年清朝將我們台灣割給日本,台灣的人民就台抗日大多以義勇軍方式從事保衛家園的工作,當日本人抵達台灣而且陸續攻陷了北部、中部以後,繼續南下,還派出一支海軍由枋寮登陸包抄南台灣。在這個危機的時候,六堆地區的居民,個個站出來響應劉永福將軍的號召,為家鄉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忠義祠前誓師,推舉邱鳳揚為大總理,鍾春發為總參謀。不但在六堆地區奮力抗敵,還到台南支援其他的義軍們,整場戰役中以屏東縣佳冬鄉步月樓,長治鄉火燒庄,高雄縣美濃的牛埔等地的戰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為慘重,其中火燒庄幾乎被日軍滅庄了。當我們看到這裡時,總覺得心中好像有什麼要溢出來了,眼眶濕了,鼻子酸了。

  後來這些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靈,也被鄉人納入本祠,供後人弔祭。

  在被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抗日的運動還是沒有忠義祠間斷,英勇的志士們屢撲起,縱使有再多的人犧牲,還是沒辦法讓他們抵抗強權的決心有絲毫的減低。光復後民國40年時,忠義祠在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情況下重修完成,也一起把這些英靈納入。

  我們看著祠堂中的英勇壯士們的牌位,心中所有想說的話都化為無聲,因為言語在這是多餘的,就像他們當初實際付出行動犧牲自己保護家園是一樣的,唯有發自內心的尊敬才是他們要的。現在的台灣,也是處於緊張的局勢,多希望大家也都能感染到這些壯士們的氣概,為台灣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