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拜訪了一位李坤修先生,他帶我們到戶外的考古現場去參觀,在這次的參觀活動中,我們看到了考古學家在野外考古的真實情形,李坤修先生很熱心的向我們介紹野外考古應注意的事項,並回答我們許多有關野外考古的問題。

這位就是李坤修先生

        一來到這裡,挖掘的阿姨們已經埋藏在地底下的陪葬品,我們都非常驚訝,現在工作人員正用手,小心翼翼的把這些泥土撥開這就是挖掘情形。

        李坤修先生告訴我們,在挖掘時,如果挖到陶器或石板棺,就要把手中的鏟子換成用竹子雕成的小竹刀來挖掘,這樣一來就不會傷到古物的表面了。

在訪問的時候,大家都感到奇怪,明明挖出來的是石板棺,為什麼沒看到骨頭呢李叔叔說是因為時間過的太久了,骨頭自然就被腐化了嘛,所以只剩下放置在棺材內的陶器。但是我想應該沒有人想看死人骨頭吧

就在大家看得入神之際,李先生突然問我們之不知道為何做考古挖掘時,探坑要挖成方格,而不用圓形或其他形狀呢﹖我們大家當然

工作人員正小心的在挖掘呢﹗

大家正專心在聽李先生說明

是一頭霧水囉﹗李先生說,那是因為方格比較容易做挖掘以及記錄,如果要把探坑挖成圓形,在挖掘和記錄上都有困難,方格系統是大部分考古學家挖掘時所使用的。

在挖掘中,我發現他們雖然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考古人員了,但是她們扔然絲毫不肯放鬆,也讓我們體會到在炎熱太陽下考古的辛苦。

        最後在離開考古現場前,我們拍了一張團體照作紀念,因為可以親自到這種考古的現場來學習,真是機會難得呢!我們要特別感謝李坤修先生的幫忙。

李坤修接著我們來到史前博物館裡的工作室,在工作室裡有一位很年輕的大姊姊在工作,他正在把一片一片的陶片組合起來,那個陶甕很大,聽老師說那個陶甕是用來蓋住去世的小孩(稱為甕棺),因為埋在土裡過了好幾千年,這麼大的陶甕當然會破了。

李叔叔告訴我們這位大姊姊是復原陶器的專業人員,我們也藉著這個機會向大姊姊

詢問了許多有關陶片修復的問題。她跟我們說:恢復一個陶器非常不容易,把成破碎的陶片組合恢復需要非常大的耐心,才能完成作品。

        李坤修先生說,由於挖掘出來的陶片大多已經破碎了,這些陶片並不會像我們剛打破瓷器時候一樣,有明顯的接痕,所以工作人員在接合的時候,常常也會因為接合的角度調整得不恰當,導致整個陶器接合起來以後,並無法密合成為一個圓形,當發現這樣得現象時,只好又重新再做一次。陶器得復原需要許多得耐心與追求完美的心,加上經驗的累積,這些工作人員才可以把陶器修復。

        聽到這裡,我們大家不禁對於已經放在博物館裡展示的陶器肅然起敬,這些都西原來都是經過這麼複雜的程序才可以重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大姊姊身旁,有 3 個完成品,李叔叔指著陶器接縫的透明膠說:每一件完成品的表面和內部都要上一層透明膠,才能好好固定住,裡面則是用效果更好的透明膠。通常街上透明膠以後,會影響陶器的色澤,為了不影響陶器本身的顏色,通常外觀的處理上與內部的處理是有所不同的。

我心想:拼這麼大一個陶器,要拼到民國幾年啊?這時大姊姊立刻為我們解答,她說至少需要大概要一個月∼一個半月的時間,而且要每天不停的工作,才有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聽到這裡大家不得不敬佩大姊姊。

這是陶器內部用透明膠的狀態,但因為強力透明膠本身有亮光的效果,如果上膠在表面就會傷了陶器原有的光澤,使的陶器受損害。所以強力透明膠一般都會上在內部。

外部和內部有所不同吧!

咦?大家都感到疑問,為什麼這個陶罐上會有白色的石膏呢?

李坤修先生說:有的陶罐,因為挖掘時已經找不到這些陶片,在復原的過程中,並沒有辦法讓它形成一個陶器(因為缺少了這些陶片,陶器便沒有辦法接合起來)。為了讓它可以形成一個陶罐,只好把沒有的部分用石膏填滿。

        接著我們看到了這些正在修復中的陶器,研究人原先把他們初步接合起來,暫時用膠帶把他們固定住。

        大家別以為這些接合後的陶器好像很脆弱,其實經過工作人員的巧手後,復原的陶器可是十分堅硬呢!

      我們接著就指著右邊這個奇怪的白色東西,不知它的功用是什麼?修復的大姊姊告訴我們,大型的陶器修復時,一開始的時候必須要使用油土,製作成陶器的模子,好讓這些大型陶器在初期的修復時,工作人員可把它放在上面拼起來!這些白色的東西都是油土,由於油土它可以隨著工作人員的需要隨時增減,調整形狀以配合不同陶器的形狀。同時,油土它不會黏在陶器上,使用完後,還可以重複回收使用呢!

今天的行程真是滿載而歸,最後我們向大姊姊要求照一張相片,結束了今天我們的訪問,謝謝李坤修先生以及這些大姊姊。

大姊姊拿起修復中的陶器,向我們介紹

李坤修先生為我們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