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方 觀 光 資 源
土地的呼喚--南港的蛻變

專題研究計畫網頁的相關資訊
1.連結至我們網界博覽會作品網址: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5100116/
2.連結至我們學校的首頁:http://www.hsps.tp.edu.tw/
3.專題研究計畫完成日期:2002年1月30日完成
4.學校:胡適國小
縣市:台北市南港區
5.指導老師:朱慶鐘老師
班級:六年五班、八班、九班
6.多少學生參與這個專題研究計畫:六位學生
7.他們的年紀是:11-12歲
8.專題研究計畫聯絡Email信箱:hongyong@gate.sinica.edu.tw


專題研究計畫總覽

1.我們參加網頁博覽會類別是:

地方觀光資源

2.「我們的地方社區」說明:

南港早期為番民所居曰社,為南港社之據點,今被台北市民視為相對落後的地區,處於地勢低濕的南港,每逢雨災難行,除了中央研究院足資驕傲之外,早期的包種茶、採樟等農業開發到挖煤礦、燒八卦窯等產業開發的生活方式,煙囪林立,讓黑鄉成為南港的代名詞,目前南港的自然山林,百年古樹、風土人文,軟體工業科技,正是南港兼及物質繁華與風土人文特質。

3.專題研究計畫概要:

南港在清末始有人墾殖以及反抗日軍的故事,並以煤礦開採、茶葉種植為主要生產活動,對住在南港的我們想進一步了解關於南港的種種事蹟。就人文自然方面;早期農業工業;這些屬於南港的人文歷史雖然沒有像其他城鎮保存那麼完整,藉由南港文化的導覽,以昔日的南港對照今日的南港,進而重新尋找定位,並召喚榮光的契機,為今日的南港拓展另一發展的空間。

4.我們的網網際網路環境:

學校所採用ADSL寬頻系統,家用電腦使用電話接撥區域網路56KB。

5.我們克服的難題:

資料的來源方面:從事南港文史工作,是一份非常心苦的工作,因為在沒有各方財力及人力的支援,只靠一些有心於文史工作者,一點一滴尋尋覓覓,有時在文獻資料上,不夠確實及數據不足,加上文史工作者心苦所研究的資料,怕被一些人盜用,在資料上便有所保留,然而中研院的學者在地方上,所做的研究也很少,要我們去看一些更深入的資料,又看不懂,還有出版的書籍是少之又少,在資料的取得是一大困難,還好找到任職南港高工,同時也是南港文史工作者楊成宗老師的熱心幫忙,我們與他達成共識,並尊重他的著作權,使得資料來源得到很大的幫助。
語言溝通方面:一般我們去做參觀與採訪,受訪者幾乎說台語的機會最多,在溝通上就需要有人翻譯,在這方面我們使用錄音機,錄下採訪內容,在找人翻譯或請在場的家長,幫我們記錄翻譯。
經驗與觀念方面: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在經驗與觀念溝通上,有很多地方都不足,但我們也尋求幫忙,透過符立人的爸爸媽媽帶領及家長們的協助,讓我們的網頁製作,有一個很大的進展與成果收穫。

6.心得箴言:

透過此次田野調查,使我這位南港土生土長的老師發覺自己對南港區地方特色尚有多處不知,如龜山巷的神奇傳說,如台灣包種茶之父魏靜時的家,如已不復存的八卦窯,如跋涉山水才發現的石灰岩洞....,這次與家長,小朋友們,在地方人士的帶領下,一步一腳印,除了看到故鄉的鄉土特色外,更感覺這些未被開發利用的資源,若有朝一日經市政府及文化界,觀光局的規劃,必然能成為地方特色,儼然為南港區的觀光資源。



專題研究計畫要素

1.你們從事本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的研究與活動如何有助你們的學校和 課程需求﹖

經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法,在學校一般僅限於課本上的文字內容,範圍較小,網際網路教學是資源共享,所吸收的知識比較廣泛,配合電腦軟體使用,讓我們的課程更加充實,也學習到電腦軟體的新技術,對鄉土教學及社會課開始有興趣,也知道如何去了解這門課程,並將其他相關課程,也可以結合在一起,例如電腦、美術、國語文,另外這也是一項課外活動,藉由網際網路教學得到新知識,我們也學習如何計劃組織與溝通發揮團隊合作的理念,並配合所謂的九年一貫教學結合校內外資源。

2.你們使用了那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的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

硬體方面:學校採用的是ADSL,個人接電話線區域網路56KB、數位相機、掃瞄器、印表機、行動電話手機、 IBM電腦、錄音機、圖書館、報紙
軟體方面:Dreamweaver 4、 front page 、word 98 、 adobe illustrartor7.02(real)、 Microsoft PowerPoint、 adobe photoshop、photo impact。

3.你們用什麼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接觸來扮演你們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之"大使"或發言人的角色﹖

首先透過學校輔導組的陳美娥主任,推薦至彼得潘觀光休閒農園,認識了潘世賢先生,由於他熱心的帶領,使我們的計劃能邁進一大步,之後經由江敏芬愛心媽媽取得光寶文教基金會的友人幫助,尋問到任職南港高工同時也南港文史工作者楊成宗老師,先以電話溝通,告知我們目前所做計劃的內容,請楊老師的幫忙,由於楊老師的熱心幫忙,並介紹中國時報記者曾至賢先生及南港區公 所的吳艾靜小姐二位的協助,使我們計劃越來越有收穫與心得。

4.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對你們的地方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我們只是做一個開路先鋒隊伍,也使得我們學校的老師及家長們,有興趣想參加下屆的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網頁比賽,藉此喚取社區與地方重視,以達到學校與社區與地方結合。

5.你們地方上的其他成員如何提供協助或義務參與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

南港區公所的吳艾靜小姐,剛好承辦這方面業務,外加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南港工業園區舉辦,有關南港文史資料展覽,所以手邊有一些資料,正與我們所做的網頁有相關性以及南港文史工作者楊成宗老師,也提供了一些資料,給這次參與製作的江柏煒教授的助理張燕琳小姐,由於他們的熱心幫忙,也借給我們一些資料及協助,也請中研院近史所張哲嘉先生幫忙協助。
任職南港高工,同時也是南港文史工作者楊成宗老師,提供資料並帶我們一起去做一些探訪,也為我們引薦中國時報記者曾至賢先生,也參與帶領我們,曾先生是一位,對文史工作有很大的興趣,也希望介由學生能傳承文史的工作。
彼得潘觀光休閒農園的潘世賢先生,潘先生是南港茶葉引進者魏先生得旁系後代,他親身經歷過南港的世代變遷,在這次專題研究計劃,潘先生幫了很大的忙,幾乎是全程參與,他希望藉此可以了解目前南港一些資源,如何配合政府在教育方面,所推行的九年一貫教學,並結合地方資源,使得他的農園可轉型為教學觀光休閒農園。

6.發現、教訓和驚奇

這次活動,我們學到許多軟體,如何使用製作與操作的技巧,盡而對南港的歷史及風土人情有所了解並產生興趣,覺得南港的資源和生態環境並未完全開發整理,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再做進一步深入的探討,我們覺得最大的驚奇,應是我們盡然能堅持到底完成這次,台灣學校網際博覽會的網頁比賽,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完成這麼大的工程,在這學習過程不論我們的結果如何,但我們所學到與得到的經驗,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回首頁 下一頁

 

專題研究計劃簡報
台 灣 學 校 網 界 博 覽 會
 
 
-2002-
與楊成宗老師至南港後山茶園
至鄰近來老先生茶園學採茶
有記茶行看茶葉傳統製造方法
至大稻埕迪化街學習包種察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