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上頁 |
省立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前身,為明治卅三年(一八九九)殖產局所設
之商品陳列館,地點在今中央氣象局及北一女轉角處,明治四十一
年(一九○八)五月廿四日總督府第八十三號訓令『臺灣總督府民政
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日據時期以五月廿四日為博物館慶日),設
於臺北廳下,掌理蒐集,陳列有關本島學術、技藝及產業對所需之
標本及參考品,以供公眾閱覽之事務』為成立博物館的正式法令依
據。八月廿六日,以告示第九十六號公佈規程,十月廿四日正式利
用舊彩票局建築物開館,館長為川上瀧彌。
        明治卅九年(一九○六)十二月,民政長官祝辰發起兒玉後藤紀
念館,成立紀念營造物建設委員會,由全島官民捐資,選址於臺北
新公園內,拆除原臺北天后宮舊址興建,設計工作由當時總督府營
繕課長野村一郎與技手荒木榮一負責。
        經過七年的募款與設計,紀念館在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四月一
日正式動工,兩年後三月廿五日落成,並由委員會捐給總督府作為
博物館使用;八月廿五日、『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紀念博
物館』正式開館館長仍為川上瀧彌。原舊廳舍仍保留為分館作南洋
陳列室,兩年後三月十五日分館廢止併入本館闢『南洋室』。大正
九年(一九二○)改隸內務部,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再改隸於文
教局。本館建館之初,即把目標訂在教育全臺灣的博物館而不是單
純一般博物館。
        日據時期博物館的展覽主要分為四室,樓上左側為歷史室,右
側為動植物室,樓下左側為高砂族室,右側為華南,南洋,地質,
礦物室;地下室則為預備空間,中央大廳兩側壁龕,分別豎立由新
海竹太郎所塑的兒玉、後藤銅像。
二次大戰末期,臺北受盟軍飛機猛烈轟炸,博物館亦遭波及,
館藏損失頗重僅存不足一萬件。
這段期間歷經三位館長:陳兼善先生(一九四五~一九五四),
李熙謀先生(一九五四~一九五八),劉衍(一九五八抵任)。民國
卅四年(一九四五)臺灣光復,博物館亦為政府接收,改稱『臺灣
省博物館』直接隸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民國卅八年(一九四九)一月一日,博物館正式定為『臺灣省
立博物館』隸屬省級教育廳的行政體系下。館內設研究、陳列、
總務三組,建築物地下室為單身宿舍和儲藏空間,一樓仍分作圖
書館(省立圖書館臺灣分館的前身),二樓才作博物館展示之用,
東側為歷史室,西側為動植物室。

        省立博物館不但是全省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
以台灣本土史料為收藏重心的博物館。這個位置,正是當年台北
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軸的交叉點,非常重要。清朝時,原來是信
仰中心─天后宮的所在地。1913年,天后宮終於在殖民政府〈日
本〉不尊重本土文化下被拆除,只殘餘幾個柱珠散置於新公園內
。1915年紀念博物館落成,以收集、研究台灣本土及華南、南洋
資料為主。光復後改名為「台灣省立博物館」繼續推展學術研究
與社會教育。
        由正門進入,先經過較狹窄的前廳,然後便是寬敞、高聳的
大廳,對比極為強烈。大廳左右兩側可看到特別設計的半圓形「
壁龕」,原先放置兒玉和後藤的銅像,後改立大花瓶。地面原來
舖的是義大利大理石,近年來改成台灣東部的蛇紋石,是極為講
究的設計。兩翼展示廳,設計者極具巧思的,因應南、北座向的
不同,做出相異其趣的空間來。北向,也就是面向襄陽路的那一
面,以壁柱圍成莊嚴的空間。而南向因面朝公園,則設計成廊道
,一方面減少陽光的直射,同時增進人與外面大自然的融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