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選單

 

 


一、連結至我們網界博覽會作品的網址
二、連結至我們學校的首頁
三、專題研究計畫完成日期:2002年2月8號
四、學校名稱:宜昌國民小學 縣市:花蓮縣吉安鄉
五、指導老師:莊俊賢老師、劉惕君老師、李金珠老師
六、參與此次專題研究計畫的學生人數:五位六年級學生
七、他們的年紀是:十二歲
八、專題研究計劃聯絡E-mail信箱:electro@mail.ycps.hlc.edu.tw

 

一、我們參加的網界博覽會類別是:地方其他事項。

 

二、我們的地方社區說明:
吉安鄉是一個鄰近花蓮市區的純樸鄉鎮,而我們的學區與市區之間更是僅僅間隔著一座荳蘭橋的距離。因此,即使由於地界的劃分而被區隔成兩個不同的行政管轄範圍,但小朋友實際的生活領域卻是涵蓋了兩者。近年來,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與影響,人口外流情形日趨嚴重,地方上許多傳統行業面臨到機械化大量生產的衝擊與年輕人不願久待而後繼無人的困境後,逐漸在淘汰與留存之間徘徊。

 

三、專題研究計畫概要:
在專題研究初期與小組成員討論到這些即將從我們生活中走入歷史的傳統手工行業時,大家共同感受到的是現實的無情與殘酷,但也因此激發出所有人內心深處一股急切想要記錄些什麼的莫名力量…。或許它們並不是專屬於地方上所獨有或深具代表性的特殊性行業,但卻是緊密連結了許多本地居民的共同生命經驗。有鑑於此,大家便決定把研究焦點放在探討生活周遭中一些即將消失沒落的行業,包括:挽面、打鐵、傳統竹編與手工補鞋等四種行業。在經過相關資料的蒐集與實際接觸訪談後,我們從老師傅們的生命故事中了解到這些行業曾經歷過的風華與現正面臨的困境,並透過不同方式的記錄,替這些傳統技藝的保存盡一份心力。

 

四、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我們的學校有兩間電腦教室,裡面有85部個人電腦用區域網路連起來,其中有4部是伺服器主機,兩部是Win2000,為學校主要的www、dns、及教師mail server;另兩部是Linux,為proxy、學生的www、ftp server,這個區域網路透過一條ADSL 768k線路連到花蓮縣教育網路中心,再連到台灣學術網路。

 

五、我們克服的難題:
在整個研究的進行過程中,許多我們事前無法預知的障礙不斷浮現出來,而這些障礙或多或少也成為我們研究上的限制,以下便將之簡要說明如下:

(1)指導教師並非本地人
此次帶隊的三位指導老師都是初到宜昌國小任教,對附近的環境也都是在摸索階段。但事實證明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透過與地方電視台記者、校內老師與地方人士的接觸,不但成功的帶領學生跨出學校、走進社區,更因此擴展了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視野。
(2)語言的障礙
由於我們的訪問主角大多為六、七十歲的老人家,他們平常所使用的語言皆為閩南語,而我們只有一半的成員較會說閩南語。因此,錄音機的使用便成為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記錄工具。每次訪問回來後,都要反覆聽上好幾遍並將內容轉為文字稿,然後再慢慢推敲出正確的意思。此外,我們為了能更正確的得知一些物品的專有名稱與用途,我們還至花師圖書館尋找相關書籍來互相對照檢證。
(3)採訪對象的轉換
在預定訪問的對象中原本訂有「手工棉被店」,但在接觸幾家號稱純手工的棉被店家後,我們卻發現其實真正的純手工棉被店早已消失,我們只好忍痛割捨這個行業。不過,這次打擊反而讓我們更積極的去蒐集其他行業的資料,只希望不要再發生同樣的遺憾了。
(4)書面資料的缺乏
從我們所採訪的幾位師傅口中得知,他們所學得的技藝皆非來自專門職業技術養成的學習管道,也因此相關書面資料極度缺乏。雖然這使我們在專題進行過程中遇到滿大的困擾,因為我們必需拋棄過去依賴書本的習慣,並學習從頭架構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藍圖。然而,這反倒突顯出我們第一手資料蒐集的重要性。
(5)時間的不足
學期進行中,由於學校活動頗多,三位老師皆為級任導師,加上學生又各自參加了不同的社團,很難找出共同時間,只能利用零星的假日時間來做。於是我們利用寒假期間快馬加鞭,每做完一次採訪就得馬上進行資料的整理和省思等工作,並且再積極的與下一位採訪對象接觸。也因此,許多其他值得我們發掘探討的研究對象也就在時間的壓力下被忍痛扼殺掉了。

 

六、心得箴言
只有勇敢踏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步,才能得到最真實的體驗與感動。

一、在從事本次網博會專題計畫的研究與活動中,如何有助於學校內的教學和課程需求?

(一)研究前…
1.學習層面的擴展延伸: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大家集思廣益,將思考的範圍從學校拉到社區,從課本切入生活,使學生的學習層面不但因此向外擴展,也更紮實深入自己的生活領域之中。
2.校外專家的資源建立:在與校外人士的接觸過程中,我們發現到地方電視台的主管與記者對於學校結合電視媒體的課程教學展現出高度的熱情與興趣,也為我們校外資源網的建立打下重要的基礎。

(二)研究中…
1.資訊科技的結合運用:在研究進行過程之中最常使用到的工具包括了電腦網路、數位相機、V8、錄音機等,由於這些資訊科技產品的使用,使我們在資料的紀錄與保存上能更為周全。而這些影音科技的連結,運用在日後的一般教學活動之中,不但延伸了學生的學習觸角,也使學校的教學變得更為豐富活潑。
2.合作學習的能力養成:
從初步的蒐集資料、主題討論到日後的實際採訪與資料整合,小組成員們轉換以往單打獨鬥式的學習,透過不同的分工、互助與分享,逐步將 大家心中抽象的研究雛形具體化。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團隊精神的建立,更多的收獲是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與多樣化知識的學習。
3.人文關懷的深度省思:
在直接與採訪對象接觸的過程中,小朋友感受到許多平日在學校課程中無法獲得的真實感動。對於這些存在於我們周遭的人事物也開始有了不同的體會和共鳴。這種對地方的關注與省思,正是幫助學生從「心」出發及學習感恩、回饋的重要契機。

(三)研究後…
1.結合社區資源的多樣化教材:
當我們嘗試挖掘出這些屬於我們生活中的寶藏之後,緊接而來的工作便是如何將這些珍貴資源重新賦予不同的生命。因此,邀請這些專家師傅走進校園與更多的學生接觸,將自己豐富的生命經驗知識傳承給下一代。
2.相關主題研究的後續延伸:
雖然我們這次的專題只做了四種夕陽行業,但在我們生活周遭其實還有許多行業正在消失中。打鐵師傅便曾提到,當大理石業逐漸沒落時,打鐵業也跟著漸漸走下坡,可見一個行業的興衰,不但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經濟情況,還與其他相關行業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些來自於我們生活之中的題材皆可適時融入九年一貫的相關教材中,讓學生在探詢前人生活智慧的過程中,充實更多自我生命的力量。

 

二、我們使用了那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的網界博會專題研究計畫?

電腦 用來上網找資料、打字、編輯網頁、處理圖片等。
傻瓜相機 拍攝相片,做為網頁內容。
數位相機 拍攝相片,做為網頁內容。
掃描器 利用掃描器將所需圖片、照片製成圖檔。
錄音機 將訪談內容錄下來,並謄為文字稿,補充文字紀錄的不足。
攝影機 將訪談影像錄製下來,做為網頁製作的參考。
電視 觀看影帶和相關節目。
錄放影機 錄製、放映相關錄影帶。
電話 利用電話與受訪者約定訪談時間、師生討論網頁問題。
PhotoImpact 6.0 將圖片、照片處理並美化。
Dreamweaver 4.0 這次專題網頁最主要的製作工具。
CuteFTP 將網頁上傳至網頁專屬空間。
Swish 編修網頁的工具,主要用來製作動態文字。
IE5.0 瀏覽網頁並從網路上尋找資料的工具。
圖書館 借閱相關書籍,做為參考資料。
網路 上網尋找相關資料。
口頭採訪 收集資料最主要的方式。
電視台 提供相關影帶和資訊。

 

三、我們用什麼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接觸來扮演網界博會專題研究計畫之"大使"或發言人角色?
我們的專題是先經由幾次的討論會議,分別探討其意義與可行性後再篩選出來的。正式採訪之前,老師會先帶著我們親自登門拜訪這些老師傅,在說明來意後,便會跟老師傅約定下次訪談的時間。雖然每次都很害怕會被拒絕,但老師傅們聽到我們的說明後,都很樂意的表示願意配合。挽面的老婆婆甚至說:『我平常最大的娛樂就是和客人聊天』;竹編阿嬤也很高興我們去拜訪她,還說我們去以前一定要先打電話告訴她,讓她好好準備;打鐵的師傅更阿莎力的表示,更生日報每隔一兩年就會來採訪一次,他已經很習慣了。

 

四、我們的專題研計畫對地方上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我們這次的專題研究,不但讓這些漸漸沒落的夕陽行業有機會再次受到社區居民的關注,在採訪紀錄的過程中,對於老師傅們不斷堅持的執著與努力也給予高度的肯定。

 

五、我們地方上的其他成員如何提供協助或義務參與?
當初會想到要嘗試做夕陽行業這個主題,主要是看到洄瀾有線電視台所製作的一個專題報導,看完他們的介紹後,大家都有著莫名的感動,並想繼續挖掘這些在我們身邊即將消失沒落的行業。在此要特別感謝電視台的游記者願意跟我們分享一些訪談時所遭遇到的挫折與難忘經驗。此外,也感謝學校願意支持我們做這個專題,尤其是東志老師竭盡所能的提供所學和設備、場所讓我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