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規制


金門浯島城隍廟

明清二代城隍廟的設置與官府的行政發展是一致的,而歷代城隍廟的興建,在書籍上很少有詳細的說明,但是在台灣最早的城隍廟-台灣府城隍廟的建築上,卻是有圖可為參考。從下面圖(一)上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城隍廟的正身是四進三開間的格局,左右有龍虎牆,外圍有廂房,廟前有戲台,最後為大士殿,四周再以高牆圍住,規模宏偉。

在<淮安府志>中也記載著「(明)天順八年,知府楊昶命義民常彥斌等建,正祠三間,後寢三間,廊房東西各二十間,儀門三間,門樓一座,大門三間,齋室、廚房各三間。」開間是指面寬的意思三間就是三個開間。由右側的圖(二)中,可以看出城隍廟實際建築的情形,規模不僅宏大,而且各空間一應俱全。

清乾隆年間的重修城隍廟圖碑
清乾隆年間的
重修城隍廟圖碑
(圖一)


大陸淮安府
城隍廟圖
(圖二)

由上面我們可以知道在明清二代,城隍廟建築的大致格局。但雖然是官廟,官方卻沒有一定的制式規定,仍然是依各地的風俗民情來建築。


南投竹山靈德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