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的封號


鳳邑城隍爺
顯佑伯執事牌

走訪台灣各地的城隍廟,我們發現:各地城隍廟裡的城隍爺名號都不一樣,例如:新竹都城隍爺為威靈公、鳳邑城隍廟的城隍爺為顯佑伯。為什麼呢?其實城隍爺的官階是有高低之分的,因其管轄範圍的大小不同,名號也就不同,就像是管理一縣的長官,我們稱為縣長,而管理一鄉的長官,我們稱為鄉長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可以從城隍爺的封號,知道各城隍廟裡城隍爺官位高低

而城隍爺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封號的呢?據考證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朝時城隍的信仰愈來愈普遍,而其職能也擴大為燮理陰陽,因此,城隍的神格也較以往提升。而歷代皇帝及雄據一方的君王,也屢封城隍為「王」、「侯」,城隍的神格在官民心目中也因而大大的提高,信仰也更為堅定。

歷代君王對城隍神之封號如下:

朝    代 城   隍   封   號
唐昭宗光化元年
(西元八九八年)
封華州城隍為「濟安侯」。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
(西元九○八年)
吳越肅王封會稽城隍神龐玉為「崇福候」。吳越王封赤城城隍屈坦為「興聖永安王」。
後唐廢帝清泰元年
(西元九三四年)
詔封杭州城隍神為「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為「阜俗安城王」、越州城隍為「興德保闉王」。
後漢隱帝乾祐三年
(西元九五○年)
封蒙州城隍為「靈感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西元一一○一年)
封皮場城隍為「靈貺侯」。後累封為「明靈昭惠王」。
元世祖至元七年
(西元一二七○年)
封大都城隍為「祐聖王」。文宗天曆二年(西元一三二九年)八月,加王及夫人以「護國保寧」號。
元仁宗延祐三年
(西元一三一六年)
封湖州城隍為「靈惠協順王」。
明太祖洪武二年
(西元一三六九年)
封都、府六地城隍為「王」:
1.京都(南京應天府)「升福明靈王」
2.開封府「顯聖王」
3.臨濠府「貞祐王」
4.太平府「英烈王」
5.和州府「靈護王」
6.滁州府「靈祐王」
並各加「承天鑒國司民」爵號。
封各地府城隍為「威靈公」,各州城隍為「靈祐侯」,各縣城隍為「顯佑伯」,亦各加「鑒察司民」爵號。
明太祖洪武三年
(西元一三七○年)
詔去封號,只稱府、州、縣城隍。
清朝時期 清朝歷代君主對各地城隍仍屢有封爵、賜匾。


新竹都城隍爺
威靈公執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