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玫瑰堂 請點選歷史文物
           

  愛河高雄橋畔的天主教玫瑰堂,俗稱前金天主堂。清末准許外國人來傳教後,所建的教堂中,此教堂乃最早的,是天主教在台灣的第一座教堂。

  這座教堂是清咸豐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西屬菲律賓聖多明哥教會郭德剛(Rev. Terdirand)及洪保祿神父(Rev. Angel Bofurull,o.p.)二位神父來台灣傳道時所建的。西元一八五九年十二月下旬郭神父以六十二圓龍銀購置當時前金靠海岸邊的一筆土地(現本堂所在地)。並以稻稿茅草簡單的蓋一間房間,為暫時棲身之處兼臨時傳教所。

  西元一八六○年改建,並將此堂定名為「玫瑰聖母堂」。

  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改以紅磚、咾咕石以及三合土砌成之美輪、堂皇的正式聖堂。一八六四年將聖堂的周圍建築圍牆,以別內外,淺灰色的圍牆圍著聖堂顯得非常莊麗,在當前台灣諸教堂中,它還是最美的。正門上尚掛有公元一八六四年清咸豐皇帝頒賜的「奉旨」牌一方(兩位小天使中間),算得上是唯一的古物了。民國17年重建為目前文藝復興式建築,尤其天花板上的圓拱型裝飾線條,層層分明極富幾何圖案之美。在聖壇上的神龕、神桌具有中國雕刻之工,頗值得觀賞。現今主教堂為一九三一年完工。

  本教堂為天主教堂在台灣的第一座教堂,亦為台灣天主教教會的發祥地。早在清朝咸豐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天津條約放寬教禁的第二年,道明會教士郭德剛神父,奉命自廈門來到高雄,幾經遷移以龍銀六十二圓購得玫瑰堂現址的土地,並以稻草蓋了一間聖堂。到了一八六三年,再以紅磚咾咕石,混合了三合土重新建造完成,命名為玫瑰聖母堂。一九二九年當時的李安斯神父決定重新建堂,並自廈門購進材料,歷時兩年,一九三一年夏季竣工啟用,至今已有六十幾年。此堂在民國六十一年建聖母亭時,掘出一塊「奉旨碑」,係咸豐帝赦令建堂之石碑。此教堂在民國三十八年曾創辦一所天主教樂仁醫院,後來遷至現在的建國路道名中學旁,改名為「聖功醫院」。

開教史教堂內部

  一八五九年五月十五日,兩位天主教道明會的郭德剛神父和洪保祿神父,率
領著中國傳教員:楊篤、蔡向、嚴超及修生瑞斌等四名獨身者,與教友李步壘一家人,自廈門起航,目的地是台灣。他們的使命,是到台灣宣揚福音,他們一行於五月十八日下午四時,平安的抵達打狗港((TAKAO)(因為如此,五月十八日為天主教在台灣的開教紀念日)。打狗於一九二○年台灣州制施行時改稱為「高雄」。

  當時台灣風氣閉塞,官民都反對教會。不但打狗部落的居民非常排外,即使
滿清政府的官吏對外人也無甚好感。所以郭神父一行人登岸之後,不但遭到部落居民的謾罵毀謗,就連棲身之所也遍尋不著,本地人又礙於官府禁令,不敢接近神父。郭神父於五月卅日前去求見縣知事時,反被關在大牢兩天,幸當時在打狗的英國鴉片商人拯救方得出獄。出獄後,洪神父舊病復發,在台無法治癒,便於六月七日返回廈門。

  直到六月十日傍晚始向一位賊覓得棲身之處,郭神父等第二天稍事整理後,於十二日(聖神降臨大瞻禮日)才在租得的居所裡,做了上岸後的第一台彌撒。

玫瑰堂的由來

  
郭神父以極謙卑的態度和一顆熱誠的心,終於獲得當地人的信任,於前金區現址,購置了這筆土地,作為暫時棲身之處兼臨時傳教所。到了隔年五月間又將這重新興建了一座小聖堂,並定名為「聖母堂」 。
  後因教友人數增加,故決定打掉原有建築,新建一座寬三十尺、長九十公尺美輪美奐的正式教堂,並於1863年5月24日(聖神降臨大瞻禮日)舉行落成典禮,且命名為「玫瑰聖母堂」。
重建玫瑰堂:經半世紀後,教友人數逐漸增加,原有的聖堂已難容納,來參與主日彌撒的教友,更是肩磨踵接,便早有了重建聖堂的計劃 。而重建的工程所需經費極為龐大,除了能募捐到的款項外,同時也請每一戶教友家庭協助,各自分擔一段地域,負責將該地域填至規定的高度。靠著自己的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指定為天主教堂教堂內部

  
一九四八年三月五日,羅馬教廷認命西班牙籍道明會士,陳神父為台
灣監牧區第四任監牧他於同年五月六日在本堂舉行就職典禮,正式執掌台灣監牧區的教務。
  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教廷宣佈原高雄監牧區升格為聖統治的教區,由鄭天祥神父陞任為第一任主教。

 

資料來源:戀戀愛河
http://content.edu.tw/local/kaushoun/minchen/love/love/love.htm
玫瑰天主教堂之照片全由 思瑜 拍攝

--by 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