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部落的築夢者─蔡義昌

菀婷 整理

 

在台灣平地原住民的部落中,位於花蓮中部光復鄉的馬太鞍部落,和所有的農村、社區一樣,都面臨著青年人口外流農業經濟轉型老年人缺乏照顧等問題。雖然如此,居住部落裡的一群人卻默默在社區中為部落的經濟付出和文化傳承而努力!

         追本溯源,反哺鄉里

民國76,蔡義昌先生白手起家成立了鼎嵃企業,而在事業有成的基礎下,一直惦念家鄉的發展,在民國83的一個偶然機會下參與社區工作,發覺家鄉在進步、也變了很多,但是部落的文化卻失落了,深深體認一個民族若是沒有文化,就如同沒有根,因為文化是民族的根,如果根沒有了,再怎麼努力也會覺得空虛

迷惘的心情

只要有關原住民的問題,馬太鞍部落中就一定找的到,甚至馬太鞍有的問題,其他原住民社區可能還碰不上呢!諸如

一、文化的問題:因居住在平地,早期就和漢人雜居。

二、土地問題:早期平地原住民沒有保留地。

三、政治問題:山地原住民有所謂的山地鄉編制,享有行政自治權,但反觀平地原住民則任其自生自滅。

四、就業問題:馬太鞍部落為全國最早,大舉進入台灣大都會謀職的原住民族群,尤其是在北部的工廠界、建築界一直扮演不可缺少的最基層角色,自力更生,無怨無悔的為社會貢獻勞力,早期的台北大都會高樓大廈,均有馬太鞍人的血汗,憑藉著馬太鞍人性情溫馴、體格健壯,深得雇主採用,甚至族人舉家遷移,如今因外勞大量的引進,衝擊最大的卻是他們,如今淪落為都會的邊緣人。

再加上社區的青少年問題居住環境問題文化傳承的問題等處處是問題的馬太鞍,還可營造嗎?這是蔡義昌先生起初將投入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時迷惘的心情。

再造部落生命力

蔡義昌先生不敢相信曾經留下很多的美好童年回憶,充滿溫馨且伴其成長的社區,這麼快冷卻了、冷漠了。幸而,老人的老故事依舊,老歌依然清唱,沼澤區一如往昔雜草漫漫,蟲鳴蛙聲仍舊此起彼落,原野還多出一大片荷花田呢?這些躲在冷酷問題背後的一絲餘溫,對蔡義昌先生長年在外的遊子更感彌足珍貴,也助燃了蔡先生那份對社區的關懷,進而踏出了對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步。

成立文史工作室

 

其實社區總體營造並非像計劃名稱那般專業,在蔡義昌先生推動社區的過程裡,到目前為止,從未使用『營造』二字,因為他們認為『營造』普遍讓人想到承包工程,覺得有官商勾結的味道,為了能配東華大學的調查規劃,組織了最基本工作團隊,在民國85成立了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統籌各項工作,以工作室為據點,展開了最基本的說明會,起初採用一般的幻燈片及講義說明,效果不彰,最後才發覺到利用烤豬皮之方式,邊聊天、歌唱、邊說明、說故事,仍最適合邦查族群聚會方式,目前甚至有人自動提供物品供大會使用,恢復了邦查分享的優良傳統習俗,讓文史工作室的工作人員有意外收穫的感覺。

只有開始,沒有結束的改造工程

整個社區總體營造過程,雖然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似乎是主導一切,但實際上它只不過是輔導單位文化中心和社區居民間溝通的橋樑,舉辦活動,活絡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只要居民參與了活動必然會產生互動,互動的結果可增進居民彼此間的了解,而排除一些不要的誤解,進而達到社區和諧且產生共識以求解決社區問題。蔡義昌先生一直深信,社區營造的工作是急不得的,需由點、線、面、慢慢紮實的成長,那才是正確的。

木雕技藝的傳承

在社區營造過程中,找尋適切的切入點是文史工作室最感困難的一件事,最後選擇了木雕,因為木雕技藝在馬太鞍已失傳多年,原本就是該恢復的傳統技藝,再加上沒有宗教信仰的因素,亦無政治派系的考量,也沒有經費上的困難,幾塊廢棄木頭就可以開始,社區內又有現成的師資林阿隆主任,加上沒有年齡上的限制,所以在民國86年木雕研習班就順利成立;成員包含了社區各階層,擴及無業遊民,真可謂三教九流,推出之際,報名人數眾多,因場地限制,不得不嚴格慎重篩選各階層的代表性人物,也因此奠定了往後各項研習會的活動品質,木雕班的學員,每次參加比賽必抱大獎回鄉,這更打下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深厚的基礎。

 

落實理念、步步為營

 

每一個社區均有各地區的差異性,從事地區總體營造的原則應該大致相同,但是方法一定要針對社區居民的特性加以改變,就以馬太鞍來說,不著痕跡,以烤豬皮說故事方式取代正統的幻燈片說明就是典型一類,甚至到目前有些居民還不知道社區總體營造是什麼,而只知道有時會聚一聚而已,但是文史工作室每次舉辦的活動均以社區居民需求而辦,摒棄以往為迎合上級或來賓而做出誇張、華麗的不實成果秀,從不花錢的活動開始,破除居民「選舉紅色」有錢才能辦事的心態,落實社區整體營造的理念,告知、教育居民,「這是為我們自己而做的事」,拿出馬太鞍社區以往「勞務隊」的精神,也就是義務勞動的精神來關懷自己的社區「導正心態,再迎合他們,為求紮

實不求快」,這是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最高的指導原則,而根據最近對社區二次調查,大家都覺得社區愈來愈好,和鄰近的社區相較,亦愈來愈有自信,不若往昔總是差人半截,比別人落後,但現在已有平起平坐的感覺有些居民甚至已聞出領先的味道!

 人者心之器」,從事社區營造的工作伙伴,心態是非常重要的,目標原則不變,但腦要動,方法要變,更重要的是去瞭解記錄社區的問題,果真能瞭解到社區每一個問題,那從事社區營造絕對不會陣亡或藉故休息,因為問題均在我們的意料中,不足為奇,也就無所謂失敗了,只要自己不氣餒,自己的社區營造是有希望的,就如同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伙伴,起初盡受一些功利主義者,及冷眼旁觀者冷朝熱諷,近三年來的風風雨雨不曾讓蔡義昌先生喪失理念,當老師的,他們在學校默默推動著,當傳教士的也以摒除教派因素,在教會也推動著部落文化傳承的工作,對青少年的事務也加以重視,部落的長者也將成立團體,為了要傳授傳統技藝而摩拳擦掌,更動人的莫過於那一群失業回流人口默默地為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而努力學習,貢獻出他們自己認為微不足道的力量,至少他們未曾失去夢想,也共同「築夢馬太鞍」

回顧與展望

回顧近五年來所從事的社區工作,只能以「天天有問題,看你怎麼辦!」來形容,工作團隊必須不斷的想出方法,拿出對策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絕不放棄,更何況今天的問題不見得是明天的問題,因為大多數的社區問題是我們自己想像成非常嚴重而不去碰觸,不去鬆動,問題愈不去接觸愈無法解決,這是蔡義昌先生五年來最深的體會。

自陰錯陽差的進入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從最初的理念說明、研習活動比賽、傳統文化的恢復、直到目前進入文化產業化的重要階段,深感責任愈來愈重大,諸如原住民農業產業化,傳統技藝產業化,傳統生活文化產業化,等等攸關原住民經濟能力提昇的問題,很多事情在未產業化之前均不成的問題,但提到產業化後實現的法令問題,卻面臨到種種的阻礙專家學者對文化產業化不同的觀點,更讓我們深感專業知識不足與原住民社區居民對觀念法令的無奈。

蔡義昌先生深信會有愈來愈多的社區參加社區總體營造,以其塑造理想的社區生活環境,在社區的朋友正如火如茶的進行著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際,蔡義昌先生期盼行政單位之間也來推動實行相互的社區總體營造,以期政府行政單位共同推動普及,讓我們的社區更適合人居住,別讓文化中心工作人員孤軍奮鬥,畢竟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你我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