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頭---張爺爺專訪

      為了明白先人開墾鳳林的歷程,探求朱女士的身世背景,我們採訪今年九十歲的張晉修 老先生,聽說張爺爺現在是鎮寶級的人物喔! 張爺爺現在和兒子張炳奎老師住在一起,張爺爺思路清明,記憶過人,兒子孝順媳婦賢慧,晚年真是好福氣。

      張爺爺是當年朱女士新竹楊梅娘家的鄰居。朱女士的父親在做生意之餘,常教兒時的張爺爺認字、算命、看風水,所以兩家的情誼深厚。張爺爺告訴我們:日據時代日本政府鼓勵日本本土國民移民台灣東部開墾。而西部(山前)的居民也聽說東部(後山)土地肥沃,還有許多荒地可以開墾;於是一批批的移民,尤其是桃園、新竹、苗栗等客家居民,秉持著刻苦耐勞的天性,不怕路途艱辛,扶老攜幼、翻山越嶺,移居到鳳林等地開墾拓荒,繁榮了後山。

當年移民到鳳林的人,大多都是搭乘這種燃燒煤炭的黑頭火車。

      張爺爺是在十二歲那年當學徒學做西裝的,經過三年六個月出師後,在十六歲那年經朱女士父親(早三年到鳳林)的介紹,到鳳林一家西裝店當師傅。想起那時候的人都是怎麼來到東部的往日情景,張爺爺回憶著說:「比較窮的走路,大部分像挑夫;前籃擺放祖先神主牌,後籃放棉被鍋子、米、地瓜,餓了便就地煮飯;睏了,山洞、破廟、屋簷下席地就睡。」

當年花蓮尚未開港前,丸山輪停泊在南濱外海的情形。 (取自後山鐵道風華)

      朱女士一家和張爺爺一樣先由楊梅坐火車到蘇澳,再搭船到花蓮,1939年也就是民國二十八年,那年花蓮港才築港完工,之前是坐丸山輪等,當時花蓮尚未開港,因此船只能到達吉安的南濱海岸,然後利用接駁船搶灘上岸,隨後坐蒸氣火車到鳳林(1912年6月15日由台灣鐵道部花蓮港初張所完成開業。)哇!大家都無法想像那種情境,紫琳認為那一定比露營更刺激;張爺爺笑笑說:「現在的孩子只知道番藷大大條。」大家聽不懂,幸虧有徐老師解釋,徐老師說:「張爺爺的意思是說你們這群孩子不知民間疾苦,太好命了!」紫琳伸伸舌頭,看那表情好像很不服氣的樣子。

       朱女士生父家住在關西,張爺爺說她生父家很窮,她一出生就被賣給養父,不過她非常福氣,不必當童養媳(童養媳就是養大要和養母兒子送作堆的一種中國民間習俗。什麼是送作堆呢?就是選一個日子送進洞房的意思。)也不必當丫鬟(就是童工)。說到這些文化,紫琳還滿懂的,因為她的奶奶是童養媳,爺爺是養子,爸爸也是養子;不過,以前的風俗真的好奇怪!幸好我們都是現代人,不必擔心不聽話的時候會被父母送給別人家做養子養女。朱女士的養父是中醫生,朱女士唸了幾年書之後就跟著養父做生意,接著全家從楊梅移居到鳳林後街開中藥店。

       方建城先生家住桃園,隔鄰住了一戶民國初年由唐山過台灣,作雜貨的生意人,正巧也是姓方,因為沒有子嗣便認方家二房---方建城為義子,方建城在其義父母死後,把他們的房產賣了三千圓,揹起他們的神主牌位,坐火車、搭汽船來到鳳林落腳。

      方先生以三千圓為本,在街上買房子做起米行生意,某日,因水土不服來到後街中藥店抓藥;當他站在藥店門口時,只見坐在櫃檯後面,有一位低著頭,穿一件在後山難得一見的洋服,兩條髮辮垂在胸前的少女。那時他心裡便想著,這名女子難道就是傳聞中鳳林第一才情女子---朱雙妹?待少女抬起頭,方先生內心一陣悸動!當下便在心中立下誓言---她就是我今生的妻子。之後,便以兩百圓為聘金下聘。另外兩百圓做嫁衣,而這兩百圓也同時造就了鳳林第一套西式新娘禮服的產生;朱女士成了十七歲的新娘。朱氏除了聰慧美麗、眼光膽識更是過人,從此夫婦兩人攜手共創事業王國,也直接推動了鳳林的商業發展。

       當張爺爺談起這一段姻緣時,客語、國語、台語摻雜其間,再加上張奶奶的補充,我們還真有點聽得一頭霧水呢!幸好,有徐老師從旁解說。

      雖然已經天黑了,但是我們都捨不得走,不但故事好聽,兩位老人家更迷人,我心中許下一個承諾,以後我要好好疼惜全天下的老人,他們的人生都走得好辛苦,好有價值又無怨無悔,讓我們體驗了一趟古早時「十七歲新娘浪漫史」,真是比電影更加精彩動人啊!

陪著鳳林鎮一起成長的鎮寶級耆老----張爺爺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