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替的定義演替的原因

演替的方向 │     

 
演替的定義
  生態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是指生物群聚隨環境及時間的變
遷而發生變化,是自然界自發性的、回覆穩定森林的過程。演替就
是在一個地段上,一個群落依次被另一個群落給取代,演替可以屬
於是一種長時間的動態,可有大有小,大的是一個群落被另一類給
取代,小的是一個種類的生物,敗壞或死去失去地位,形成隙孔,
在被其他生物種類給取代如:耐陰性植物的取代。
 
  譬如不毛的沙漠、或被焚為寸草皆毀的林地、草原,此時禾本
科植物常最先移入,構先鋒性﹝或稱先驅性植物群落,此時間稱
為生態演替的「先鋒期」;待惡劣的環境因為先驅植物的改善而漸
有較高等的木本植物如灌木類移入及種子喜歡陽光直曬的裸子植物
如松、杉樹等,成為群聚結構的主體,此時為「過渡期」;至於終
極期的來臨是當地的植物群聚以種子可以在濃庇蔭天的林地下萌發
的闊葉硬木如樟樹、櫟樹、山毛櫸、橡樹等為主。這樣一地的群聚
特性由「先鋒期」到「過渡期」以至「終極期」,即是行「生態演
替」的循序過程。
 
內因演變和外因演變
  生態系統的根本原因,在於森林群落內部矛盾的發展,也就是
原本的的物種,不適合現有的環境條件,被另一種的物種取代;或
是一地的物種,被另一種強勢物種給佔去了生存地位。
  生態系統演替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由生態系統內部各組
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演替是屬於內因演替,它是生態系統演替
的主要動因。外因是外界加給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以外因為動因
的演替稱為外因演替。外因演替雖然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引起生
態系統演替的外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屬於自然因素有海陸變
遷、火山噴發、候氣演變、雷擊火燒、風沙肆虐、山崩海嘯、蟲、
鼠災害、外地動植物侵入等,砍伐森林、開墾草地、捕撈魚蝦、狩
獵動物、撒藥施肥等則屬於人為因素。這些因素有些是單一作用、
有些是多個綜合作用於生態系統。
 
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
  按演替的方向,生態系統的演替可分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
正向演替是從裸地開始,經過一系列中間階段,最後形成生物群落
與環境相適應的動態平衡的穩定狀態,即演替到了最後階段。這一
最後階段的生物群落叫做頂極群落,這一階段的生態系統屬於頂極
穩定狀態生態系統。逆向演替就是一種的群落的退化,是指原生群
落受到外界的因素,如:砍伐、火燒、放目、病蟲害及其他自然災
害等的作用下,群落類型由比較複雜、相對穩定的階段向著群落類
型比較簡單、穩定性較差的階段退化。退化的程度決定於外界因素
的作用力強落。當作用力強的時候,可由原始群落直接退化到次生
的裸地。
 

  裸地往往是裸露的岩石、海退新生的陸地、河流水擊的沙灘、

火山噴發冷卻後的熔岩。如果裸地上沒有土壤和植物繁殖體,就稱

為原生裸地。在原生裸地上開始的演替稱為原生演替。如果裸地上

保留著一定厚度的土壤和植物繁殖體,如撩荒地、森林被火燒過後

和採伐地等,則稱做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進行的演替稱為次生
演替。次生演替是原生生態系統被破壞後出現的演替次生演替次生
演替的速度、趨向及所經歷的階段,決定於原生植被所遭受到破壞
的方式、程度及持續時間。由於多數次生裸地仍保留著原來群落中
的一些繁殖體及土壤條件,因而次生演替速度一般都較快。由於破
壞前的原生群落類型是與當地自然環境長期適應而形成的,因此次
生演替的趨向是恢復破壞前的原生群落類型,但決不會與原生群落
完全相同,因為次生生態系統中的環境條件比起原生生態系統已發
生了改變。
 

 撰寫整理:精靈六號 蔡逸文

 FLASH動畫 綠意精靈 

 │ 演替的定義演替的原因 演替的方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