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早年漢人前來台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落成,見寺費用由晉江、惠安與南安等所謂三邑人所捐獻。後又有泉郊武榮的貿易商人出資增建後殿,供奉天后、五文昌及關帝 ,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係,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清代凡是蓋上龍山寺大印的公文,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發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於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艋舺龍山寺從清乾隆三年初創以後,經過了嘉慶年大修、同治年小修、日據大正年間的大改修,以及台灣光復後的數度修築。當然其間還有數十次的小修理,例如屋脊的裝飾,樑架彩繪、鐘鼓樓換屋頂及後殿文昌祠因祝融之災而重建。參觀龍山寺時,如果很仔細的觀察,將會發覺這是座既宏偉又精美的寺廟,到處都仍保有歷次修建的遺留物。因此,舺龍山寺可說是一座由清代、日據時代與光復後三段時期綜合表現的寺廟藝術。不僅是台灣頗具代表性的大寺廟,也因為其一直是艋舺地方之公廨與核心象徵,寺的管理董監事亦為士紳所組成,對外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台北史上佔有一席地位。
一.屋頂剪黏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冠於全台,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 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1867) 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民國八年(1919) 棟樑遭白蟻嚴重侵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三十四年(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仍端坐蓮台,寶相莊嚴,當時空襲,附近大多數居民均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因為他們相信在菩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果然這次中殿遭受嚴重之摧毀,當日竟無一居民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而倖免於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的庇護而奔相走告,亦讓信徒更加對觀世音菩薩之崇敬。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計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屋頂採歇山單簷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石雕彫琢各種藝術,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後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財子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簷,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採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二龍柱:前殿(三川殿)有一對銅鑄的龍柱,為台灣僅見,柱上有許多封神榜人物及走獸,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據說出名匠洪坤福、李錄星合作完成。 三.抱鼓石:龍山寺前殿中門設置抱鼓石,以青斗石所雕,鼓面上下雕一條龍,稱為「天翻地覆」式。鼓面下方外側,分別刻有文官持「旗、球」和「戟、磬」的浮雕,表達「祈求吉慶」(諧音)的心願。 四.網目斗拱:前殿的網目斗拱,錯開4s度角,重疊組成,以支撐屋頂。 五.前殿的八角藻井及正殿圓形藻井皆精美絕倫,八角藻井由32支斗拱集向中央,兩側是平頂彩繪天花,合稱「藻井天花」。 恭奉神明 供奉觀音菩薩的廟宇,大都取名為「龍山寺」,臺灣的龍山寺,大都興大陸龍山寺有密切的關係,像鹿港龍山寺曾是福建 溫陵 龍山寺的分寺。而艋舺龍山寺是模仿福建晉江龍山寺建造。 ☆神祇 : 臺灣的龍山寺,除了供奉觀音外,還祭祀媽祖、北極大帝...等民間信仰的神祇,實際上是佛、道及民間信仰的綜合寺廟。大殿供奉觀音菩薩,左右為陪神,各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後殿供奉媽祖、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此外尚有城隍爺、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她藏王菩薩等。所奉祀的神都是有關人生的生育、醫藥.考試、財富、平安及消災、安息等各種需求,神明既多,故一年中經常舉辦祭祀儀典活動。 ☆門神 : 三川殿共繪有6尊門神,姿態都十分威武高大。中門門板上是佛寺的守護神韋馱和伽藍護法;左右門畫的是佛教的護衛神四大天王,分別拿著劍、琴、傘、蛇和小環,象徵風調雨順的意思。
一. 寺廟由來 傳說在清朝的時候,一位泉州商人渡海來台經商,準備由艋舺前往景尾(即今景美)採購藥材,途經一竹林休憩方便時,取下胸前香袋,掛在竹子上面忘記帶走。到了晚上附近居民看到竹林裡閃閃發光,走近一看,發現了這杖香袋,上面寫著「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字樣大家都認為是觀世音菩薩顯靈,而且日後膜拜也常證驗,於是泉州府 晉江.南安、惠安三縣籍居民,乃依香袋上指示前往福州 晉江.安海 龍山寺 觀世音菩薩分香,在現址(掛香袋的竹林)與建龍山寺。 二.美人穴 龍山寺前原有一大水池,相傳可藉以保護艋舺風水。 清乾隆三年(1738),龍山寺創建時,延請堪輿家張察元相驗地形,認為該處是「美人穴」,於是在寺前曠地開鑿水池做為「美人照鏡」之用,藉以保護艋舺風水。這座水池開鑿後名為龍山寺池,佔地極廣,景色相當幽美。距今兩百多年前的當時,曾傳說從龍山寺的後方可遠眺芝山巖惠濟宮、前方可望向圓通寺慈雲巖,若看見兩處有燈火,則萬華地區即傳出失火情形,而「美人照鏡池」興建後,不僅保護萬華區居民免受回祿之災,亦能常保地區繁榮。日本大正八年即一九一九年,為了開闢今日的廣州街,龍山寺將池子填土建為龍山公園,但仍保持一處噴水池,同時為便於管理,龍山寺還將公園土地捐贈台北市市役所,這塊地方即現今台北市政府十二號公園所在。 三.頂下郊拼(火燒祖師廟) 龍山寺是晉安、惠安、南安三縣移民所建的,寺中供奉這三地移民共同信仰的晉安安海龍山寺觀音佛祖。由這三縣商人於龍山寺內所設的「頂郊」(商業公會),力量不僅足以壟斷艋舺的商業活動,更可向往來艋舺唐山的商船抽取百分之五的「從價稅」,控制著地方一切資源。舉凡艋舺的道路闢建、義渡、義倉、賑災、巡更都由其負責,連青樓楚館中的妓女所生、丟棄在外的嬰兒,也由頂郊設「淡北育嬰堂」養育之。除此,頂郊更自設兵勇,除了防海盜、保護商業活動之外,功能之一,便是攻擊其他競爭對手,爭奪地盤、保護利益。 舉例而言,位於今康定路、長沙街口,由泉州府安溪縣人所建,供奉著安溪人所信仰的清水祖師廟,便由於建廟後勢力日漸壯大,於咸豐、同治年間,便多次被龍山寺人馬趁夜放火燒毀。 而另一場泉州人之間激烈的衝突是發生於咸豐三年,龍山寺人馬大舉攻擊住在「八甲庄」(今貴陽路底)的泉州同安縣人。同安人敗,倉皇中背著供在民宅裡,由同安縣請來的霞海城隍爺神像,向北逃到大稻埕,這也是日後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由來。 四.菩薩顯靈救眾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六月八日夜,盟軍夜襲台北,誤以為龍山寺大殿為總督衙門之地,將所有炸彈投入大殿,當時艋舺居民每遇空襲,皆相約躲入大殿神桌下,以為庇護,是日空襲龍山寺大殿全毀,楹樑燒毀,龍柱俱裂,翌日,居民提水救火,發現觀世音菩薩仍安然坐於蓮台,臉部薰黑,絲亳不損,更令人稱奇的是空襲當晚無人至神桌下避難,相傳得知,乃菩薩顯靈告之大難將至或令其腹潟不得前往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