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年代:

 

西元1859年
清咸豐九年
區域: 臺北市大同區
等級: 三級
性質: 祠廟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61號
歷史沿革 霞海城隍祭  城隍爺的故事 

歷史沿革  

      霞海城隍爺原是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五鄉莊居民的守護神,清道光年間,同安移民來台,最初奉祀於艋舺八甲庄,咸豐三年時,發生「頂下郊拼」,同安人落敗後帶著神像逃到大稻埕,成為現在的霞海城隍廟。主祀霞海城隍,配祀城隍夫人及義勇公,從祀文武判官、福德正神及諸將軍。早幾年,霞海城隍廟的賽會不僅台北附近的鄉鎮都來參拜,中南部各地的神祇、信徒也都前來參與這場盛會,遊行的隊伍往往長數十里,總人數達數十萬人之多,而有”5月13人看人”的俗諺流傳。現在所看到的外貌沒有多大的變化,雖然它是大稻埕最重要的廟宇,廟貌沒有更新的原因在「風水的維持」,據說城隍廟的所在地為「雞母穴」若隨意更動,會破壞槽穴使地方不安。因此維持原貌未加以重建。雖然如此,每年的城煌祭典,大稻埕各界不惜花費鉅資,以「北台灣第一祭典」的盛大儀式,來感謝城隍爺的庇佑。現在的城隍廟被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在未來的規畫中,城隍廟一帶仍是重要的大稻埕重要的活動空間,作為當地宗教信仰、社交的中心。 台灣現有城隍廟二十九所,台南市有府城隍爺和縣城隍爺,信徒頗多,祭典最為盛大的可說是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Top↑

霞海城隍祭 

         5月13日是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祭日。在城隍生的前二天,祭典的序曲即展開,此時迪化街上的家家戶戶都會在廊前懸掛「稻江霞海城隍」的燈籠;廟前已搭起金紅相間的牌樓。祭典分夜間、白天繞境兩種,5月11、12日先有夜間繞境-暗訪,13日為白天繞境,兩者大同小異,但日間繞境的規模大得多。 暗訪的隊伍行列中,虎虎生風的八家將是民眾注目的焦點。翌日的日間繞境,先由樂團、詩意閣及各子弟陣頭-靈安社開道,七爺、八爺在隊伍中威武的走著,吸引最多的目光。開道陣頭之後,有八將會會員扮演成引路童子、千里眼、順風耳、文、武判官、包公和八將等城隍部將,伴護著霞海城隍的神輿行進;在扮演城隍部將的人身上,掛有一長串燒餅,稱為鹹公餅,據說吃了這種餅乾,小孩子能增長智慧,老人能延年益壽,故許多婦女都搶著從他們身上扯下一些餅來。主神神輿之後有各配祀神,然後是一長排的善男信女、隨香信徒。 

Top↑

城隍爺的故事 

            城隍爺為台灣人最敬畏的神,主要是祈求民生安定。「城隍」的「城」解釋為城郭,「隍」為護城河。因堅固的城牆為城市所必須,所以取名「城隍爺」。禮記禮運篇:「天子大獵八,水庸居七」,大獵乃是歲末天子祭祀萬神之禮,水庸指的是城隍,大獵乃是祭拜八位神明,其中城隍是第七位,這是中國祭祀城隍的開始。 五代唐朝愍帝始封城隍王爵,稱城隍爺;明初,中央至縣一律建壇祭祀城隍爺,各府城隍封為威靈公,州城隍封侯爵為綏靖侯,縣城隍封伯爵為顯佑伯;管縣就叫縣城隍,管府就叫府城隍,管省就叫都城隍,管全國就叫天下都城隍。至清朝時,祭祀城隍爺已變成官祭。 台灣人認為,地方官是治理陽間事務,城隍爺專司陰間,也支配來世,對地方官稱陽官,對城隍爺稱陰官,前者依法律來審判案件,後者根據現世來決定來世,無論好事壞都要加以處理,吉凶禍福都是審判的結果,人民深信而敬畏。城隍爺在各地派遺將軍巡視陽間和陰間,監察人民的行為,做壞事施以陰罰,陰罰就是使壞人罹患疾病或陷於貧困,甚至死亡;同時對於好人要獎勵,所以城隍爺乃是介於陽間和陰間的神,掌理人的善惡。 城隍爺和其他的神不一樣,他是許多神的總稱,聽命於玉皇大帝,在府州縣守衛,管轄其區域,雖經任命但也不是永久固定,城隍爺彼此可交換,或遭到免職,也有缺額的情形,也就是神像雖是一樣,但可彼此交換。作為城隍爺必須有以下的資格: 1.因溺水而死的水鬼,必須找一替身,才能再度超生,然而若能忍耐三年,不找人代死,也算是功德一件,可 擔任城隍爺。 2.忠良、孝悌、有德之人死後可為城隍爺。 3.生前有學問和教養,且從不為惡的人,死後若通過城隍爺考試,可擔任城隍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