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而且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一直保持著舊日的風貌。一般所說的「迪化街」,其實是指台北大橋以南一帶的迪化街一段。在咸豐年間,發生了「頂下郊拼」械鬥 , 而敗陣的下郊人隨著他們的領導人物林右藻,放棄了在艋舺的家居,逃到大稻埕來。當時大稻埕已有林藍田所建造的店鋪,然而,林藍田仍是接納了這群後來的「下郊人」。而林右藻和鄉人在「中街」建立市街 , 開始了繁榮的迪化街。到了日治時期,迪化街的米業、布帛、中藥的市場逐漸佔有一席之地,1910年代配合市區改正,道路取直拓寬,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從樸實的閩南市店鋪面,改做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建築,而形成今天主要的面貌。光復之後,持續做為南北貨、中藥、布帛批發商集中地,並且同行逐漸聚集。今天仍是全省此三大行業的批發零售市場。在過年時節,仍可看到大批人潮。 迪化街迷人的一大特點就在房屋外觀的多樣化,大致上而言可分為四種主要的風格,分別為閩南式、洋樓式樣、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式,而後三種常互相融合變化,更增添了房屋外觀的豐富性。 閩南式 以單層樓為主,其外觀上主要的組成特色包含了瓦片覆蓋的斜屋頂、木板組成的門窗、屋簷下的亭仔腳......等。少見附加的裝飾,風格上極為古樸簡單。這種形式的屋舍,由彰泉移民從原鄉帶來,是華南地區主要的店鋪住宅形式。因為華南地區氣候較為多雨且炎熱,傾斜的屋頂主要的功能在利於雨水流動,而亭仔腳的作用就在遮蔽強烈的陽光。此外,為節省建材以及商店市集的需要,它們多為連棟式的建築。 洋樓式樣 以兩層樓為主,外觀上主要的特點包含屋頂上平直的「女兒牆」、細密的簷間線腳、拱形的窗洞、花瓶狀漏空排列的欄杆。主要使用紅磚為建材,整體感覺較為明亮溫暖。這種形式主要仿自南洋的「殖民地式」洋樓。在1860年時,淡水開港,洋樓建築隨著洋商傳到大稻埕。這些洋樓的各種特色,如拱圈迴廊、紅磚樓房、及花瓶欄杆等,很快的就在房屋的外觀立面上顯現出來,並且加上中式的匾額框、花鳥裝飾等。 仿巴洛克式 整體外觀所呈現的效果,只能用「華麗」來形容。高聳突出的山牆,繁密細緻的花草紋飾和華美的柱頭裝飾,在在顯出仿巴洛克式建築的華麗非凡。而建材多以洗石子和紅磚為材料。所謂「巴洛克式」,是指歐洲17世紀中葉所盛行的一種建築風格,雕塑般立體的外觀和繁複的花草紋飾為其主要特色。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 極力吸收歐洲文化,因此在日治期間,引進不少歐洲建築風格,經由民間匠師的仿效,造成一股流行的風潮。 現代主義式 現代主義式和仿巴洛克式有很大的差別,外觀的線條簡潔明朗,沒有繁複的裝飾,只有簡單的線條,和比例均衡的外貌。突出的山牆由平直的女兒牆代替,繁複的花草裝飾由幾何圖案取代,整體感覺極富有理性美。建材則以面磚和洗石子為主。這種形式的建築潮流,在工業革命後興起,基於對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築外觀華麗繁複的裝飾簡化,強調水平的線條。1920年代末期,這股建築風潮也由日本傳入台灣,在迪化街上分佈很廣,是四種風格中最多的一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