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年代:

 

西元1805年
清嘉慶十年
區域: 台北市大同區
等級: 二級
性質: 祠廟

地址:

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六十一號
歷史沿革 建築特色 諸神列傳

歷史沿革

         乾隆初年,有大批福建同安人移入墾殖;到乾隆中葉,便成立「大浪泵庄」,不久改稱「大隆同」,隆表示興盛,同即意指「同安人」。後來因為「大隆同」地靈人傑,環境清幽,文才碩儒輩出,其街東又有一龍峒山(舊圓山動物園),山形似龍,「大隆同」剛好位於龍尾,故將「大隆同」改為「大龍峒」,以使名實相符。保安宮即建於大龍峒地區,因為是同安人所蓋,所以取名保安宮,有保佑同安人的意思。傳說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同安先民初至大龍峒開墾,當地氣候不穩,瘴癘疫疾四起,許多人因水土不服而亡故,於是有人回到故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將他們往昔信仰的守護神保生大帝,乞靈分火至大龍峒奉祀;惟當時民生困難,人力不足,所以僅用木造架設簡陋廟宇供奉。但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有求必應,時常顯靈濟助人民,因此當地居民為感念保生大帝的澤被,便於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集資將草木搭蓋的小廟翻修為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

         大龍峒位於淡水河和基隆河的會流處,龍峒山之陽,供奉保生大帝吳本,俗稱「大道公」或吳真人,為醫神,為大龍峒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建於清嘉慶十年(西元一八0五年),工程浩大艱鉅,而且所用的石材、木材都從大陸運來,運蓋廟的師父也從大陸請來,所以分期施工,歷經二十五年才完成,佈局宏偉,有三殿,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民國五十六年再加修繕,格局恢宏,莊嚴華麗,具清末三殿式大廟之標準典型。一九一七年大修時,大木匠師由陳應彬與大稻埕郭塔對場興修,左右兩邊彫刻相異,為台灣著名的對場寺廟,木彫各顯神通、精緻異常,正殿壁畫為臺南名匠潘麗水於民國六十二年所繪之作品,構圖嚴謹,用色華麗又不失典雅,具有老練流暢的筆觸,可視為潘氏重要的代表作。

Top↑

建築特色

1.到保安宮,可以看到廟前除了龍柱外,還有一對造形奇特的石獅。通常,廟前的石獅都一雄一雌,雄的嘴巴會張開,雌的就閉合。可是保安宮前的石獅卻都張著嘴巴,據說這一對石獅,並不是獅子,其中一隻是仁獸,一隻是法獸,蹲立在廟前,是在呼籲天下,重視法律,施行仁政。進入廟內,有很多彩繪、雕塑,值得觀賞。

2.從正門前的走廊四處看,可以看到很多動物雕塑,除了裝飾作用外,還具有另一層意義,例如:蝙蝠代表「福」氣、四隻蝙蝠代表「賜福」,鹿表示「祿」位、鶴代表「長壽」。

3.經過天井來到正殿,可看到主奉神明保生大帝列祖神尊,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同安縣人吳本(西元九七九∼一0三六年),精通醫術,除了救治世人外,還曾經有「點龍眼」、「醫虎喉」的傳說。

4.大帝升天後,依然時常顯靈,為民除害、醫療疾病。所以宋高宗在西元一一五一年為祂建廟,宋孝宗在一一七一年封祂為「大道真人」,因此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

5.後殿又稱神農殿,主祀神農大帝。相傳在一百多年前,台北有好幾個月不下雨,所以住民就虔誠祈求神農賜雨。果然,沒經過多久,就下了一場大雨,解除乾旱,所以住民就恭迎神農大帝到保安宮後殿祭祀。

6.從前殿出口走過哈密街,進入美麗高大的牌坊,就是保安宮花園,因為接近孔廟,所以取名為「鄰聖苑」。苑內是中國庭園造景,其中以建造在水上的橋深具古代意境,是一個散心的好去處。

7. 三川殿左右兩邊的石雕,分別刻有龍牆及虎壁,左龍右虎,此乃受傳統「左青龍,右白虎」觀念所致。龍堵刻成天龍與水龍搶珠的圖案,上有雲朵,下有海浪;虎堵則雕雌虎與小虎嬉戲的圖景,景中樹枝搖曳生風,切合【易經】中「雲從龍,風生虎」之意境。

Top↑

諸神列傳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大道公、吳真君、花轎公、忠顯侯、英惠侯、大道真人、真人仙師、吳公真仙等,俗名吳本(音滔),字華基,號雲東,生於宋朝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 真人天資聰穎,博覽群冊,天文、地理、禮樂、刑政各科皆有鑽研,尤其對於醫道更有精闢的見解。傳說他十七歲遊崑崙山時,曾於行腳途中遇見西王母,王母授予濟世妙方及斬妖伏魔之術。真人一生茹素,亦未婚娶,曾官拜御史。退隱後終生以醫道濟世,救人無數,許多人因仰慕而跟隨他學習醫術,像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昭應靈王等皆是他的門生 。

  明成祖時,孝慈皇后患有乳疾,看遍所有名醫,都沒法治好。有一天,來了一位道士,自稱能治癒皇后的病,不過為了避開男女之嫌,道士提議把脈時可以在皇后的手腕綁上絲線,他在門外透過絲線診脈即可。當時明成祖想試驗道士的功力,沒有照著道士的話作,而偷偷將絲線綁在皇后的玉環及貓腳上,但紛紛被道士識破,並真的醫好皇后的病。後來明成祖問及他的身份,道士表明是吳真人,說完變成著白鶴飛去。明成祖為感念他治好皇后的病,敕封他為「昊天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宋仁宗明道元年間(西元1032年),福建的漳、泉一帶曾發生旱災、瘧疾,因真人施以法力,調遣天兵神將運米除厄,才使漳、泉居民得以度過難關。 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五月初二日午時,真人時年五十八歲,因修練得道,駕鶴升天。得道後的吳真人,時常顯靈濟助凡間百姓,還曾義助明太祖大戰陳友諒於鄱陽,後受太祖追諡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

*黑虎將軍

  黑虎將軍又稱「將軍爺」,有別於一般民間的「虎爺」,為石頭或木質雕刻的虎型神像,置於本宮正殿保生大帝神桌下。相傳在宋朝時,有一隻老虎吞噬了一位婦人,但喉嚨卻被婦人頭上所帶的髮釵所刺,痛苦異常。於是老虎跑去向吳真人求救,誰知吳真人卻訓斥道:「你殘害的人畜太多了,這是上天給你的懲罰,我不能救你。」但老虎依然不肯離去,仍在原地懺悔,最後吳真人為牠的誠心所感動,終於為牠醫治,不久果然痊癒了。

 從此之後,老虎為感念吳真人恩德,便寸步不離真人,生前供真人坐騎差遣,死後亦忠誠地守護,於是真人便度猛虎成神,民間並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為虎爺的祭日,且尊奉牠為黑虎將軍。

*三十六神將

     三十六神將為保生大帝兩側配祀神將,神情威猛剛毅,氣勢非凡。係清朝泉州府雕塑師許嚴於道光九年至十三年(西元1829至1833年)完成。據說保生大帝一生以濟世為職志,,卻又苦於分身乏術,於是找了三十六神將,協助捉拿危害人間的病魔妖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