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年代:

 

西元1901年
清光緒二十七年
區域: 台北縣淡水鎮
等級: 第三級
性質: 陵墓

地址:

臺北縣淡水鎮真理街26號

沿革

一處位於淡水中學中的修境墓園內...
一位奉獻二十餘載歲月於台灣的人...
此處,正是他的長眠之地──馬偕墓

    馬偕博士,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人,基督教長老會教徒,西元一八四四年生。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馬偕內心深受感動,立志傳教海外。自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後不久,馬偕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於同治十年奉派來臺。當時省民迭受外侮,故仇視外人,因此馬偕雖備受艱險,絡以善行,挽回危局。馬偕住在淡水二十餘年,創建了淡水學堂馬偕醫館、理學堂大書院,更值得佩服的是,他除了傳教外,而且還行醫濟世,著有中西字典等書,由此可知,馬偕博士對於西洋文化的引進,貢獻宏偉良多。

    自1871年來台,馬偕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之後選擇淡水為他佈道、醫療與教育等多項事業的基地與開端。他曾於淡水、五股坑和尚洲等地設立教會,並免費為人醫治疾病、贈送藥物。傳教過程中,馬偕也教授門徒地理、天文、博物、醫術等西方科學知識。後來馬偕創辦「滬尾偕醫館」,由美國底特律馬偕船長遺孀捐助三千美金作為創建的經費,偕醫館即為今日馬偕醫院之前身,亦為北臺新式醫學發展的濫觴,中法戰爭時,曾因協助救治傷兵有功,而獲劉銘傳褒揚。

    西元1882年,馬偕在臺創立「理學堂大書院」,作為本地傳教師的培育學校;兩年後,又創辦「淡水女學堂」,兩者皆為北臺新式教育的開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馬偕因喉癌去世於淡水,年五十八歲。馬偕博士去世後,葬於洋人墓園,家人遵其遺囑,以圍牆將其墓與其他洋人之墓隔開,以表明馬偕為臺灣人。

     馬偕墓園內,還有多位對教會有功的牧師亦葬於此地,但仍然以馬偕墓最高。馬偕墓的右方為馬偕妻子張聰明之墓,接下來為女兒和女婿;左方則為長子偕叡廉夫婦之墓,最左邊是其姻親。砂岩材質的馬偕墓,以束腰的方尖碑形式,立於方形臺座上。碑座正面刻有英文墓銘,背面則為中文說明,文字皆由教徒吳廷芳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