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年代:

 

西元1933年
昭和八年
區域: 台北縣淡水鎮
等級: 第三級
性質: 教堂

地址:

臺北縣淡水鎮真理街十五號

 

禮拜堂小史

建築藝術之美

美麗的淡水禮拜堂坐落於青山綠水間,落成之後不僅是畫家們鍾愛的寫生美景,也成為新人們婚紗攝影的勝地。漫步於此,花香數影搖曳之際,心情也跟著飄忽了起來,然此非關花香醉人,而是有感於馬偕博士的身獻台灣三十載。

禮拜堂小史

馬偕博士來自加拿大,在1872年抵達淡水後便不遺餘力地向人民佈道傳教,不僅深入北部山區考察,甚至出入仍有出草習俗的生番住地。在多年的努力之下,信仰基督教的民眾日益增多,到了1875年,馬偕購下現址作為禮拜堂,後來改建成一所有方形樓的白色禮拜堂。

直到1928年,由於信徒眾多,而淡水中學及神學院學生都來此禮拜,一方面為了慶祝設教六十週年,另一方面更由於禮拜堂以容納不下所有的教徒,因此決定重建。重建所需的款項,除了各方捐款外,其餘由馬偕獨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

禮拜堂在偕叡廉的設計監工及黃阿樹的施工下,於1933年9月竣工,落成為北台灣最大的禮拜堂。1986年時,教會將難以維修的台灣瓦撒患為鋁質浪版,並更換彩色玻璃,使得這棟仿哥德式建築顯得更加美麗耀眼。主日禮拜鐘響時,悠揚的鐘聲彷彿在向世人宣告馬偕博士對台的偉大貢獻。                                                      [TOP]

建築藝術之美

聳立於僅容一車而過的馬偕街上,巍峨的磚紅顯得更為氣勢壯闊,在白雲率樣的陪襯下,精美的紅色建築也散發出一股神聖莊嚴的氣氛。經歷了一甲子的歲月風霜,禮拜堂無論是外牆、壁身、紅磚仍依舊堅固如昔。十幾年前所更換的彩色玻璃,在金黃陽光的照射下也顯得格外亮麗,尤以教堂正面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和鐘樓的「五餅二魚」及「客希馬尼禱告」等五扇窗戶的圖案,更為奪目動人。
    進到教堂之內,陽光映照在彩色玻璃上而射入的神聖光芒,將室內寬敞的空間襯得更加祥和與莊嚴。如今神聖潔白的聖壇、聖桌及座椅都維持原貌,當虔誠的教徒在牧師的帶領下一同禮拜時,我們彷彿看見了馬偕牧師已流利的台語為眾人講到的感人情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