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年代:

 

西元1822 年
清道光二年
區域: 台北縣淡水鎮
等級: 第三級
性質: 祠廟

地址:

臺北縣淡水鎮中山路95巷22號

 
歷史背景 廟埕前的活力 龍山古剎

淡水因其特殊豐富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此地宗教的蓬勃發展,然而在中外教派間處的天地中,龍山寺卻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有了最緊密的連繫。

歷史背景

最初渡海來台的三邑(指泉州晉江、南安、惠安)移民,多群居於台北艋舺,並於1738年建艋舺龍山寺;之後逐漸有許多三邑人移居滬尾,對於離鄉背井渡海來台的三邑人,精神上的寄託是不可或缺的,為了就近恭祀觀音佛祖,他們便在洪將海兄弟下的慷慨獻地下,順利建廟。                                                                                                                                      
 [TOP]
 

廟埕前的活力

隨著龍山寺的建立,除了虔誠的善男信女外,更具體影響的是在此集結的攤販市集。小販的吆喝聲與香煙裊裊的龍山寺古剎緊密的結合成一體,令人著實不知,到底是龍山寺走入了民眾的生活,抑或者說是人們進佔了龍山寺?擾動的市井小民萬象,在狹小而喧鬧的市街裡展露無遺,在一雙雙認真的的眼神裡,流露出先民獨有的堅毅精神,只不過現在卻多了一份生活的隨適與安定。                                                                                          [TOP]
龍山古剎

由外面步入,鄭電奉祀觀音佛祖,右祀天上聖母,左祀註生娘娘,聽上並有咸豐8年重修時所立的「安平寶筏」古匾,柱上掛有咸豐8年立的古對聯:「龍聽經音滋法雨,山環佛閣藹慈雲」。殿前籠柱雕刻細緻,廟內並掛有台北市支會團體會員證,令人看了除了覺得宗教也有完整組織外,不免有市肆招牌的感覺。
除了鳳似的正神和陪祀神明外,東西壁上亦有各十位神明,東壁是戲獅、力風、進果、伏虎、開心、深武、長眉、鳥巢、進書和最高的福德正神;西壁則是目連、布袋、獻鈸、伏龍、獻燈、慧善、進香、進花、達摩和最下層的山神。近年龍山寺的「老人茶」風尚很盛,幾個人圍坐一桌,邊飲邊談,海闊天空無拘束,悠閒又飄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