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沿革 最初的台北清真寺是在台北市麗水街17巷2號,佔地300餘坪之日式房屋,建造於民國三十七年,是由回教教中長者常子春、鄭厚仁鑒於台北教親極需清真寺作為禮拜的場所,所捐贈作為清真寺之用。 民國四十年代政府積極拓展對外邦交,與世界回教國家往來,為因應外交接待需要,當時外交部長葉公超先生倡議發起擴建,並由台灣知名建築師楊卓成先生設計,中沙政府與其它回教友邦共同籌募興建,民國四十七年於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62號開始建造,民國四十九年完工。 四十餘年世界各回教國家國王、總統及各界領袖歷次來華訪問,均將蒞臨清真寺為重要行程之一,充分發揮國際外交與民間交流之功能。清真寺之興建,以其時代背景、象徵意義,及建築地標特色之獨特無複製性,具有它的歷史、建築美學與紀念性價值。 台北清真寺的建造是參照伊斯蘭教法、阿拉伯建築設計施工興建,含圓頂禮拜大殿、洗淨水房、禮堂辦公室、圓柱拱環長廊、喚拜尖塔、庭院圍籬……等。主體結構採鋼筋水泥混凝土永久式樑柱,外牆加強磚並敷以水泥細石表面處理及馬賽克圖案裝飾。圓形石柱則以斬石加工,主要門窗採大型落地式設計。 禮拜大殿圓頂離地15公尺高,跨距15公尺,中無樑柱支撐,為典型之土耳其建築工法。大殿內鋪設友邦國王贈送之手工波斯羊毛地毯與懸掛宮廷吊燈,外側之兩座喚拜塔樓高逾20公尺,高聳入雲。建築壯觀宏偉,美崙美奐,為世界知名清真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