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年代:

 

西元一八七九年
清光緒八年
區域: 臺北市中正區
等級: 一級
性質: 城郭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博愛路
 與延平北路與交叉路口
歷史沿革    建築特色 城門比較

歷史沿革       

         北門「承恩門」的建築 台北府城建於一百多年前,經歷史激烈變動,所有城牆已不復存。城門樓中,西門於二十世紀初年被拆,東門,南門,小南門也在1960年代中期改建,現在只剩北門幾乎百分之百為清代原物之真古蹟。 北門位於台北城北邊城牆之西端,也就是台北城的西北角;清代時,便於聯繫河邊接官亭及商業繁華的大稻埕。 北門的外觀封閉,這種碉堡式的城門樓在中國大陸亦不多見,據古照片資料顯示,只有杭州城門及福建永定的汀州府城門和其他少數例子曾使用這種碉堡式城樓。 北門城樓構造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為石條所砌之臺座及半圓拱門。上半部為兩圈磚石牆體與一組木結構樑架組合而成。而門額「承恩門」石彫即鑲嵌在半圓拱門的正上方。 下半部的臺座採用大直北勢湖所產之安山岩,其硬度與觀音山石相近,色澤呈青灰色。
Top↑

建築特色

          建造台北城時,城牆較晚開工,反而是五個城門樓先破土興工。這五座城門石額之落款皆為光緒壬午年良月吉日置,即清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落款莊重典雅,不知出自何人手筆;與建城有關的重臣,除了沈葆禎,丁日昌,吳贊誠,岑毓英,劉銘傳及劉瑪之外,知府林達泉與陳星聚也有可能為新築城門樓題額。 北門臺座以所謂的「丁順砌」構造完成,即砌時一層全採丁砌,石條一頭朝內,一頭朝外。第二層相反,以平行牆面的方向砌之,稱為「順砌」。 門洞的部分使用拱卷結構,以數十根石條並列,排成半圓拱狀,並在外端安置弧形石條。城門洞內的拱卷,靠城外的一段半徑較小,靠城內的一段半徑較大,如此一來關閉門扇時便不會露出空隙。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拱門中段為平頂,平頂上留了一條縫隙;這樣的做法也在東門、南門、小南門出現過。 平頂的功能是可以安設門扇,方便開關。空隙的作用可能是安設垂直的門閂,也就是立閂;也可以從二樓吊下柵欄。北門最可貴的是,它仍保留了原始門扇。這對門扇相當高大厚重;為木製門扇,為防侵入者用火攻,門扇外面還貼了一片片的鐵皮,並以卯釘固定。 在城牆未被拆除前,有一條斜坡道可登上城牆,從城牆上的馬道再登幾步石階即可進入城內。北門城樓內部有如「回」字形平面,有兩圈厚牆,內圈厚牆中央即為城樓室內,共有四根巨大的柱子頂住屋樑。採七架樑架,通樑及瓜柱用料碩大,斗拱彫琢優美。渾厚樸拙得城樓之中,還有如此細膩的木雕,行成內外風格迴然相異的趣味。

        北門屋頂為歇山單簷式,即俗稱的四垂頂,它共有十五道背脊,主脊採用翹脊「燕尾」,角脊採用「草尾」,像象牙一樣;屋脊和屋簷的曲線都較和緩。 清末建北門時,還在外面築了一道小城,平面呈長方形,即外廓,俗稱甕城。外廓也設了一門,上面嵌上石門額「巖疆鎖鑰」,也是於光緒壬午年(西元1882年)所立。後來外廓隨城牆一並拆除,石額被移置總督府官邸庭園,現在則在台北新公園碑林內。

Top↑

城門比較

比較台北城門與台灣其他城門,像台南,鳳山,恆春等,便可發現台北城門有許多特色: 

         1.台北城為台灣歷史上唯一全部用優良石條所建,可稱之為石城 

         2.台北城為台灣唯一的長方形城池,其他多為不規則形或圓形 

         3.台北城的城牆與城內道  路,明顯地顯示出遵循中國傳統風水理論設計出的方向

         4.台北城共五座城門,有東,南,西,北,和小南門,與一般台灣古城設八門或四門不同 

         5.台北城的城門樓作成封閉的碉堡式,為因應近代火炮武器之產物,城樓上僅留幾個小窗 

            作為窺敵之用 

         6.台北城五個城門樓的樣式與造型各不相同,其中南門與西門相似,北門與東門相似,外設

            甕城,小南門獨樹一格,不用碉堡式改採柱廊式

         7.台北城東西南北四門皆為封火構造,亦即內部雖有木頭樑柱,但外觀皆以厚實磚石牆封

            閉,具防火功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