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跟人一樣,會生病、會老化,所以需要保養、需要治療。
保養是平時就要做的經常性工作,要持之以恆;治療要對症下藥,不可亂頭藥石。
我們對古蹟的維護所應抱持的態度是:平時多下點功夫加強管理、愛護,需要修護的時候,要找到好的技術專家用正確方法來修護。
一、平常的管理
平日可由管理單位加以處理的部份,著重在日常檢查及預防的例行性工作。古蹟的損壞往往是在看不見的情況下一天一天造成的。若能注意平常的管理,將能減少毀壞程度。
- 門扇時常打開,使屋內常保乾燥及通風。
- 櫥櫃常保持乾燥,廚房浴室廁所等處應嚴防肉眼看不到的漏水現象。
- 善加維護古蹟周圍的排水設施。
- 屋頂要保持乾淨,勿使堆滿樹葉堵塞洩水槽,注意漏雨現象。
- 預防白蟻,保持乾燥,可防腐防蛀。
- 古蹟地基部分要經常檢查清掃,防止白蟻築巢。
- 使用燻蒸、噴灑、塗敷、浸漬、穿孔及土壤處理來防蛀。
- 防止鴿子棲息在古蹟上,可用鐵絲網、針板、尼龍網、塗敷忌避劑或施放聲音等方法。
- 防範啄木鳥在壁板上啄洞,以及麻雀在屋簷下築巢。
二、開放時應有的管理措施
古蹟是歷史的證據,國民的文化遺產,需要公諸於世,才能發揮其意義。
古蹟的公開,必然產生一些管理上的問題,因此,提供給週邊地區之使用,還必須訂定古蹟鄰近地區使用的規範,以免古蹟造成損傷。
- 將週邊地區納入古蹟維護的範疇之中。
- 週邊地區的使用,經常影響著古蹟本體本身,因此,對於有嚴重「外部性」的使用類別,
如大量使用火(如熱飲攤販)、瓦斯(瓦斯行),應有相當的規範,禁止直接緊鄰古蹟本體。
三、防災設施的裝備
因應緊急、突發狀況的危機處理,如颱風、地震、火災等災害對古蹟的影響。
- 事前的防範:
事前的防範重於事後的補救。例如為防範夏天颱風侵襲,可以在每年五月之前先行檢查、補強結構安全、屋瓦及門窗,並且疏通下水道,將文物移往高處等措施,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或者定期檢查電氣管線與消防設備,以便因應突發狀況。- 損害的記錄:
在災害發生之後,管理單位或個人、團體必須立即以照片記錄損害狀況,讓主管機關得以了解及鑑定。- 緊急通報系統的建立:
古蹟主管機關必須在事前(如發佈颱風警報)或事後(如發生災害之後),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並機動性地建立緊急通報系統,協助受災的古蹟與管理單位完成復原。- 事件鑑定及進一步的措施:
最後,由古蹟主管機關召集專家學者,組成「事件鑑定小組」,診斷古蹟的損壞狀況及所需的立即
性搶修。
四、修護工程之進行
建物因結構安全不敷使用所進行的大規模修護。古蹟跟人一樣,會老化的,所以必須要修護,才能維持它的外型和發揮它的功能。
- 大規模修護可以「修護研究、規劃、設計、發包、施工」等程序進行。
- 編列預算委託學術單位或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古蹟測繪工作,建立基本資料,以利未來的修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