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這一個神秘的地方...在此將為您做一番說明

前言:

橋頭鄉位於臺南與高雄兩個都會之間,這個相對於大都會區較不受重視的區域就是高雄縣三山之一的岡山地區。自從漢人移民臺灣以來,這裡便是府城到鳳山縣城的必經之路,現在其中往來的主要交通動線包括高速公路、縱貫線鐵路,和台一線公路。然而一般人經常只是路過這裡,卻鮮少留意這片土地也曾有過可歌可泣的先民故事和文化史蹟。人們或許對於大崗山和阿公店水庫並不陌生,但是對於在每個鄉村中所特有的歷史人文卻不常留意。甚而對於日漸在改變的景觀也視若無睹,雖然這片土地的故事可能不是最偉大的,不過對於我們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最真切的、也最真實的。

橋頭車站也是橋頭鄉的地標之一↑

橋頭鄉眾多古厝之一↑

        近年來本土意識抬頭,許多原本被視為敝帚的鄉土史科和文化事蹟,日漸受到應有的重視。時興地所謂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在縣府積極的推動之下,也使得高雄縣的文史工作社團朝氣蓬勃,成為各鄉鎮文化的尖兵。然而數十年來的教育偏差,使得一般民眾對於鄉土文化完全陌生,批評者又屢次以精緻文化來衡量。

      南臺灣的文化發展,所以高雄縣以往常被冠上文化大沙漠的惡名。這樣叫人感到委屈又不真實的論調,隨著近一、二年來,高雄縣逐步建立有特色的鄉土文化已經大為改觀。高雄縣以儼然成為文史社團的綠洲,要如何使所有的縣民都能夠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生命力,成為我們要進一步努力的目標。

        每逢我們苦惱如何渡過一個豐富的假期,又不免抱怨郊區人潮擁擠、市區繁雜不堪,為何我們不找個空間,不需要特別的裝備、不用受舟車勞頓之苦,只需一點細心,便可以發現這裡的土地和這裡的人文美景。在此,以我們粗淺的認識帶領大家走趟橋頭知性之旅。

橋頭歷史:

        話說今日的橋頭是以漢族為主要的族群與文化,整體大約形成於明清之際,而社會結構上由仕紳、社學、廟宇、公厝所構成,產業方面以街市貿易、米蔗為主、社群則大多為閩粵的社群且從明清移民的社群中,可以看出在橋頭又以閩南人為主要族群與文化、歷史記憶則包括了戲劇、神話、口傳、神主牌、家譜、與一些廟宇標記。

橋頭鄉眾多古厝之二↑

橋頭鄉眾多古厝之三↑

橋頭的家族研究:

目前以家譜為主的整理結果,橋頭各村的大姓可歸納如下:

1.仕紳:林、許、陳姓

2.橋頭:謝姓(家譜整理中)

3.頂鹽田:李姓(家譜整理中)

4.中衝崎:黃姓(家譜整理中)

5.五里林:陸、楊姓

6.白樹仔:朱、戴、王三姓(家譜整理中)

7.芋寮:凌、傅兩姓

8.甲圍:余、方、高等姓(家譜整理中)

親族社群的文化空間圖像:

        以五里林陸家的結構舉例,它不但是實際的綿延保種或以家譜傳遞,而且也反應在空間、祖先像、教育等文化圖像上。以空間來說,從陸家祠堂公厝為主軸,按大房、二房依次到九房,按照長幼尊卑排列,形成一種空間上禮制。

        在五里林、陸家、仕隆、林家、許家祠堂都為活動公議之處所,也是祭祀歷代祖先之處所。祖先牌位依次排列,配合上歷史記憶、空間記憶,成為一種價值觀,因此即使族人不識字,但透過行為、口傳也知禮義、五倫。各宗族都有祖先像成為視覺圖像的重要圖像,而橋頭除了官方地圖外,就以祖先像居多。而祖先像大多供奉在於每家的廳堂裡,因此「剪小影」也成為代代相傳的祖先記憶。清末時,位於橋頭的社學共有七處,其教育的內容以闡述倫理思想為主的四書五書為主。而儒學文化結構中,其實是以朱子為主,朱熹的學說又稱「閩學」,主要活動範圍在福建地區。到了日治時期,日人提倡的現代話對橋頭的文化結構、價值觀、與橋頭主要文化的影響甚鉅。

橋頭鄉中的許式宗祠↑

橋頭廟宇的結構與記錄:

        親族社群在一個聚落中,常形成以原本私祀的神祇,聯合一起供奉,成為該聚落。各廟中陣頭、如筆秀、五里林的宋江鎮,通常有武師擔任,成為該村的自衛武力。而在定期祭祀的組織、過程中,各村中的諸姓結合在一起,有時遇事公議時,亦是在廟宇中解決。因此廟宇常成為各聚落空間的中心與象徵。在橋頭的廟宇中,有文字記載的有海豐王主宮、仕隆注生宮、筆秀村天后宮等。無文字記載的,多靠口述或每年固定的儀式,靠巫師或負責人來傳遞歷史記憶,如五里林天后宮、白樹村代天府、頂鹽田天月宮等。

台一線的延途景觀:

      懂得用心欣賞,是體驗美好事物的先決條件。在南來北往的旅程中,我們經常為了目的而忽略了過程的可貴。這實在是我們對於生命的浪費,因為有無數不同的景觀,每天都在訴說他們的故事。當你有天必須在旅程中歇腳,不要選擇停留在便利商店裡,請你駐足和這條道路一塊呼吸,它會告訴你關於人和土地的故事。
        如果你也曾留意以上的這些景觀,想必你該知道,台一線的道路兩旁有無數的溫情要獻給你,而你的旅途不會再寂寞。

船到「橋頭」自然直:

每個地名的由來,背後都有一個典故。橋頭鄉的發展中心,就在省道隔壁的橋南路,這條路就是清朝時的大官路。在鳳橋宮前的這條市場街以前就叫小店仔街,是古早時代橋頭人購物與商業往來的據點,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橋頭最熱鬧的地方。原本這條小店仔街因仕隆圳經過,其上有座小橋叫允龜橋,以前人無以名之,就叫這地方橋仔頭。地名在形諸於文字時,將「仔」的台語音去掉,就成了橋頭。

橋頭鄉古老的街景↑

橋頭鄉現代化的建築↑

中崎溪:

中崎溪現在幾乎已經淤塞成小水道了,我們很難想像幾百年前它竟然是一個河港,以及那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景像。在橋頭鄉的傳說中,數百年前在阿公店溪還未興起時,中崎港原是這個區域的貨物轉運站。而中崎在十七世紀是橋頭的重心,有位黃姓的巨富擁有無數的家產,但其七艘大船卻因一位婢女而在一夕之間沉沒。傳說中那座三落百二門的巨宅,現在還有遺跡存在湛墨書藝會的宅院中。

        鄉人口中流傳一句話說:「有中崎富,無中崎厝,有中崎厝,無中崎富」就是對昔日富庶光景的描寫。

五里林:

        臺灣的土地還未受到大量開發之前,沿著中崎溪一帶,是屬於熱帶楠榕林的森林景觀。所以沿著中崎溪有林仔投、倒松仔、白樹和五里林等和樹林有關的地名;而橋頭鄉再過去即是楠梓區。

        五里林,這個浪漫的地名,有另一稱呼叫「水流庄」,這是由於臺灣的荒溪水道,因為早期氣候和季節而改道,所以經常氾濫成災。水流庄的含意即是:大水過後仍未被沖走的聚落,其中刻畫著先民為求生存和自然搏鬥的精神。

橋頭鄉有名的下馬碑↑

橋頭鄉中的古式老街↑

下馬碑:

碑文是一種不易磨滅的歷史證據,我們最常接觸到的鄉野碑文,大多是存在廟宇裡的整建碑文。不過橋頭有好幾個別具意義的石碑,並沒有多少人曉得。其中歷史最早和橋頭發展最有密切關係的是,要算是康熙皇帝誥封林萃崗之母的石碑,鄉人俗稱「下馬碑」,目前座落於林氏墓中。此外日本時代所留下來的糖廠社長金木善山郎和日比的墓碑,不論石材和雕工都是上乘之作。

父子經元:

位於仕隆村的許厝大埕,是舊時橋頭文風最盛的地方。從許家移民來臺,其先祖許名揚於清嘉慶四年高中「選元」以降,一直是文才輩出。現今還可以於許厝大埕上看到象徵士大夫榮譽的旗桿座,其中還留有當時受贈的匾額。而正門所懸掛的「父子經元」,意謂著許家的書香風範。許厝大埕是傳統五進式的大格局建築,雖然部分受到損壞,仍然是值得一看的傳統建築代表。

泥火山:

        泥火山是南臺灣特有的惡地形,橋頭泥火山更早在日本時代就響有盛名。泥火山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泥漿與氣體同時噴出地面堆積而成。其地質上的結構是以背斜構造及斷層的存在所形成,屬於內泥岩的分佈區。現今的泥火山因為曾受到蓄意的破壞,一度不再冒出天然氣和泥漿,所幸大自然的動力是人力無法全面阻止的,近日泥火山又重新找到出口,隨時準備給遊客驚喜。